在张淑英教授的带领下,科内创办了五个“血液实验室”、两个“无菌层流室”,这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就医。
为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血液科每年都派医生到国内一些大城市,学习借鉴同行的最新治疗方案,及时掌握最新的“治疗指南”。如今,这个“市级医疗重点专科”早已形成一整套科学的治疗方案,这使他们的医疗水平跻身于国内先进行列。血液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为患者提供国内一流的医疗服务的同时,奉献给病人的是“超低价位”收费。现在的血液科,真是门庭若市,60张床位还远远不能患者满足需要。科内医生说,这应该归功于具有不懈进取精神的张淑英院长。
转危为安靠淑英
2010年11月8日,讷河市年逾古稀的李先生在儿女的陪护下,被120的工作人员急匆匆地抬进了附属二院血液科病房。
患者当时高烧39度持续不退,已半个月不能进食,骨瘦如柴,生命垂危。早在三个月前,李先生曾到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求诊,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同时伴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肝脓肿。鉴于病人年事已高且病情危重,治疗的风险很高,医生建议他回家“静养”,实际就是婉转地劝他放弃治疗。回到齐市后,李先生抱定“宁肯治死,也绝不等死”的强烈求生欲,并且他的儿女也很孝顺,于是,他们便来到附属二院血液科。
入院第二天,正值张淑英院长查房。她详细询问李先生的病情后,为他做骨穿,复查骨髓。虽然确诊的结果与北京的医院相同,但细心的张院长发现,病人的血小板并不十分低,在4万以上(正常值为10万);骨髓的白血病细胞比例不十分高。同时了解到,病人患病前的身体素质较好,更重要的是,他有强烈的求生欲,积极配合治疗。据此,张院长认为,化疗的实际风险并不十分高,缓解的可能性非常大,在有效抗感染的基础上,病情完全有可能缓解。于是,她毅然决定用VP、VMP、VDCP序贯用药,由弱到强,三种方案加强支持疗法,积极抗感染。一周后,病人已能进食;一个月后,能下床行走;一个半月后,李先生的各种化验指标一切正常,病情完全缓解!
机智灵活用“化疗”
即使国内最先进的“化疗方案”,在具体应用到癌症病人身上时,何时用、怎样用,都很有技巧。如果不是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疗专家,就很难灵活使用化疗方案。张淑英教授在灵活使用化疗方案方面,堪称一绝。
2007年“七一”前,齐市铁锋区年近八旬的尤先生慕名前来求治。此前,尤先生曾到哈医大一院求诊,被确诊为“急性红白血病”。此后,他又到省内外多家医院求治,这些医院都建议他化疗。来到附属二院后,经系统检查,病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肺心病、股骨头坏死等多种慢性病;他还有多种“抗生素”过敏史。面对这样一个年龄高、众病缠身且不能使用抗生素的病人,科内医生感到有些棘手。大家请张院长会诊,由她决定治疗方案。张院长否定了“联合化疗”的方案,建议应用“维甲酸”、“沙利度胺”联合白细胞介素2等联合诱导分化治疗,三个月后,病人骨髓完全缓解。以后又间断用这一方案维持治疗,如今早已过去了三年半的时间,病人病情一直未再复发。
事后,张院长十分感慨地对下级医生说:“如果当时采取联合化疗的方法,病人必定死于化疗引起的并发症;因为病人一旦感染,而抗生素又不能使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死去。所以说,对病人的治疗方案,一定要周密考虑,因为病人把生命托付给了你。”
从事血液病治疗及研究工作至今已有二十五载,张院长以其精湛的医术,为省内外数千例病人找回了健康!
细致入微待病人
今年1月14日,富裕县年仅34岁的农民项丽华,因严重贫血、血小板、白细胞减少、全身严重浮肿、顽固心衰、严重高血压等多种重病,被爱人搀扶着住进附属二院血液科病房。经血液科副主任兼风湿科主任韩树林教授为其系统检查后,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这种病,国内通用的治疗方法是“环磷酰胺及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它虽然有效,但会加重病人的浮肿和心衰。韩主任决定用“小剂量皮质激素及小剂量环磷酰胺”维持治疗,并且亲自制订病人每日的食谱,亲自测量病人每日的尿量,根据病人的排尿量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两周后,病人的浮肿逐渐消退;心衰也很快得到纠正。
病人回家过“春节”期间,韩主任每天主动给她打两遍电话,了解病人的尿量、血压;是否有呼吸困难及心悸等症状。根据病人的叙述,随时调整治疗方案。节后,病人回到病房继续治疗。虽然试用多种方法,但病人血小板始终只有一万左右(正常值为10万)。
于是,他决定用“肝素”进行“抗凝”治疗。这是一个十分大胆的治疗方案!如果肝素使用稍有不慎,极容易导致致命性的出血。在应用过程中,他每天多次仔细观察病人全身是否有血点,静点部位是否出血,甚至查看大便的颜色,以了解是否有消化道出血。每天检查“凝血象”,及时调整肝素剂量。
仅仅过了三天,病人血小板数量便开始上升。十天后,奇迹发生了:血小板数量惊人地恢复到正常!
事后有医生问他,你当时为什么敢那么大胆使用肝素?他答道:首先,红斑狼疮病人处于“高凝状态”,这是应用肝素的基础。另外,病人“D-2聚体”明显增高,这是应用肝素的依据。其次,该患者血小板减少,是血栓形成消耗的结果,所以,应用肝素,她的血小板必定能上升!
这就是“大医”的胆识!这种胆识,来自于他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细致入微地临床观察。从事血液病治疗近二十年,他从未来发生过一例误诊!
“送子观音”韩树林
结婚十年,怀孕八次,都莫名其妙地流产了。虽然到省内外多家大医院的妇科检查治疗过,但始终未找出流产的原因。建华区36岁的张琼,瞧着正在地板上玩耍的女儿不由得自言自语道:“韩树林真赶上‘送子观音’了!”
2006年元旦后的一天,韩树林出门诊时,张琼拿着化验结果来咨询。原来,张琼患有“红斑狼疮”,她想问问韩主任,根据化验结果,激素如何减量。韩主任十分耐心细致地解答了病人的所有疑问。从那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她就拿着最新的化验结果向韩主任咨询。
在第四次为张琼答疑的时候,韩主任了解到,她已经结婚十年但一直没孩子。虽然八次怀孕,但都莫名其妙地流产了。她做梦都想有一个孩子!说到这里,她不由得泪流满面。经韩主任仔细询问,原来病人左小腿反复肿胀。他让病人把以前的血常规化验单都拿来。他发现,病人有反复的血小板下降,遂建议检查“抗心磷酯抗体”。检查结果呈“高滴度阳性”,最终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抗磷酯抗体综合征”。这样的患者常常有反复的血小板减少、血栓形成;反复流产,但常常得不到明确诊断。
确诊后,韩教授让病人用小剂量“甲泼尼龙加华法林”进行治疗。三个月后,张琼怀孕了。然后,韩教授又根据她每孕周调整药物剂量,终于让她如愿以偿,顺利产下一个6.4斤重的健康女婴。
妙手巧治“骨髓瘤”
血液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周虹教授,也是省内赫赫有名的血液病诊疗专家。自从1990年哈医大临床医学毕业后,她就一直从事临床医疗和教学科研工作。她精于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多发性骨髓瘤等多种血液病的治疗。
2009年初夏,龙沙区后逾花甲的乔先生在家人的搀扶下,慕名来到附属二院血液科副主任周虹面前。乔先生患有“多发性骨髓瘤”,在省内外多家医院已治疗了很长一段时间,但疗效不佳,病情越来越重。病人当时周身疼痛十分剧烈,精神萎靡,已难以独立行走。
经问诊和实验室检查,周教授认为,该病人不适合强烈化疗,应该以“调整支持疗法”为主。经过周虹半个月的精心治疗,患者不仅恢复了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且面色开始红润,行走自如。他高高兴兴地告别了病房。至今,乔先生病情未再复发。
20年的临床医疗实践,周虹探索出一条卓有成效的治疗骨髓瘤的方法,即“个体化疗法”。这种治疗方法,具有鲜明的因人而异、费用少、见效快,治疗效果好的特点。20年来,周虹已使上千例骨髓瘤病人的病情得到明显缓解。从而让那些在大城市大医院治不起,在小城市小医院治不了的病人,纷纷选择到附属二院求治。
危重患儿遇“救星”
去年“十一”前夕,龙江县农民张宏丰,抱着出生仅十个月的儿子急匆匆地来到附属二院儿科求治。孩子当时鼻子出血不止,全身布满出血点。 护理经验丰富的儿科护士,急忙带着患儿家属来到血液科病房。此前,当地医院化验结果表明:患儿血小板为“零”!(正常值为10—30万)当地医生已束手无策,只能无奈地告诉张宏丰,你儿子已病危,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
副主任周虹教授接诊后,为患儿做了骨穿、化验检查,确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这种病多发于儿童,早期多有感冒症状,起病急剧,出血凶猛,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救治,极易危及生命。医术精湛的周虹,立刻对患儿进行救治。
经过输血小板、丙球和激素治疗,患儿很快转危为安,当晚就成功就止住出血。这时,家属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又经过一周左右的精心治疗,患儿病体痊愈。临出院前,孩子的父母不住口对周虹说道:“你真是我们家孩子的‘救星’啊!” 如今,附属二院血液科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愈率已高达80%以上。
(摘自北国周末 3月4日 鹤城名医 记者:沙宝刚 )
院长、血液内科主任 张淑英教授
风湿科主任、血液内科副主任 韩树林
血液内科副主任 周虹
张淑英院长与血液内科医生探讨病例
张淑英院长在业务查房
张淑英院长带领科室人员研究病情
团结向上的血液内科全体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