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指我国农历7、8、9 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随着暑夏高温的降低人们的烦躁情绪也随之平静,许多因素往往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您的健康,且由于夏季过多的损耗此时应及时补充,所以秋季应特别重视养生保健。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变化,随之而有生长化收藏之规律,人体亦应顺应这样的规律。《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收敛神气,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季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飨泄,奉藏者少。”意思就是说:秋季五行属金,其气肃杀、收敛,人体也应该平静心情,收敛神气,抛开烦恼,情绪乐观。肺气应于秋季,此时应注意对肺脏的调养与保护,肺喜清肃,喜润恶燥,所以秋季药补的基本原则应以滋润为主,忌耗散。常用的药物有西洋参、沙参、芡实、玉竹、天冬、麦冬、百合、女贞子、胡麻仁、干地黄等。反之,过度耗散肺气肺津,没有很好的掌握“收”的原则,就会影响到冬藏,疾病便随之而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人体如何做到顺应自然呢?就是要顺势、借势。(凡是运动的、向上向外的、温热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向下向内的、寒冷的、抑制的都属于阴)春夏阳气生发,阴气处于从属地位,所以在春夏季节借助自然界阳气的力量人体内的阳气亦会随之得到补充;进入秋季后,阳气的数量逐渐下降,阴气的数量逐渐上升,由弱到强,此时补充阴液亦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饮食上宜多食酸甜口味的食物,如葡萄、山楂、石榴、番茄、柠檬等,少食葱、姜、蒜、韭菜、辣椒等。
秋季除了重视养肺以外,还要养胃。应季节的阴阳变化,胃的受纳、腐熟水谷的机能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大量瓜果上市,人们的食欲增加,饮食生冷、暴饮暴食,加重胃的负担;秋季早晚温差较大,不注意胃部保暖,没能及时增减衣物都会导致疾病。
总之,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人们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款秋季养生汤,【玄参乌梅粥】 配方:玄参、乌梅各15克,糯米30克。制法:先将玄参、乌梅加水适量煎煮,去渣取汁;糯米加水煮成稀粥,等粥成时兑入药汁、冰糖,稍煮即可。功效:滋阴清热,生津润喉。用法:随意服食。
以后还会陆续为大家推出更为具体、简单实用的养生保健常识,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健康美丽的体魄,真正做到“形与神俱”。 (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