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本色

时间:2012-04-11浏览:168

    有人说,女人是露珠,晶莹剔透、饱含深情;有人说,女人是海洋,深刻浩瀚、海纳百川;有人说,女人是瀑布,气势磅礴、刚柔兼济。是的,她们就是这样一群巾帼精英,用如水的真情滋养着大地、浇灌着万物,让凋零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让搁浅的生命之舟再次起航!让干涸的生命之河永流不息!让欲灭的生命之火熊熊燃起!
 
    科室简介:血液内科是一支和谐奋进、永不褪色的卓越团队,是我院优秀科室的典型代表。现为省西部地区血液病诊断与治疗中心、市重点科室,是西北地区唯一收治儿童血液病的专科,年诊治病人近2000例,齐齐哈尔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设在此。作为我院重要的拳头科室,科内藏龙卧虎,人才辈出。现有医护人员24人,80%为女性。其中医生10人,检验师2人,护士12人。高级技术职务人员9人,硕士研究生4人,硕士生导师1人,市学科带头人1人,市人大代表1人,市政协委员2人。五个“血液实验室”和两个“无菌层流室”。科室连续多年被授予市、医学院及医院先进科室,2012年3月被黑龙江省卫生厅授予省卫生系统三八红旗集体。
 
    当你来到血液内科,医护人员慈祥的笑容、和蔼的态度、体贴的话语,无时不让你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和幸福。她们那一幕幕自然流淌出的敬业精神、高超医术以及人文理念,都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到了天使的本色……
 
自强不息在这里执着追求 演绎精诚
 
    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励精图治、追求卓越,是血液内科几代人的希望和梦想。她们在40年的发展建设中,滴水穿石、博学载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铸就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早在1976年,刚刚成立的血液内科就直接设立了血液实验室4间,即常规室、骨髓形态室、免疫室和染色体室。能开展MICM分型,为西北地区唯一收治儿童血液病的专科。90年代,刻苦钻研的张淑英接过了老一代专家的接力棒,她坚持“质量是生命,信誉是灵魂”的管理理念,带领科室整章建制,规范管理,科技创新,全力打造”病人至上、质量第一”的品牌科室。在全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血液内科的优良传统得到发扬光大、声名鹊起。
 
    2007年,张淑英教授荣任院长。从此,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然而,聪明睿智、精明干练的她在带领医院快速发展的同时,血液学科建设也是成绩斐然。如今,血液病的诊治已与国际接轨,并已成为我省西部地区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心、齐齐哈尔地区规模最大的临床、教学、科研特色科室,齐齐哈尔市设施最齐全的唯一一家血液病研究所、齐齐哈尔市重点科室。科研水平和学术地位也都有了较大提升。2000年来,她们发表国家级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7部,获省、市科技奖励18项,医学院教学成果奖3项,医院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2项。张淑英教授现为硕士生导师、省医学会理事、省医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委员、省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市医学会副会长、市医学会血液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市学科带头人、市人大代表等。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市“劳动模范”、“鹤城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上下求索在这里攻坚克难  勇攀高峰
 
    众所周知,血液病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疾病,病情重、难治愈、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常常给病人及家庭带来毁灭性打击。多年来,血液内科在张淑英教授的带领下,团结拼搏,积极探索,攻坚克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2年,在市内首家开展了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技术。2003年,率先在市内利用流式细胞仪开展了白血病的免疫分型检测技术,为白血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近二年与北京海斯特实验室合作开展融合基因检测、免疫固定电泳检测、FISH检测等,已与国内先进技术接轨,并且成为全国再障协作组成员。
 
    白血病不再是不治之症。白血病是我国10种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在青壮年和儿童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居首位。近年来,血液内科率先在齐齐哈尔地区开展了脐血输注加强化疗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研究,白血病的MICM分型,使白血病缓解率有了较大的提高。其中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成人髓细胞白血病治愈率显著提高。该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再障病人重获新生。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是血液系统疾病中较常见的重症之一,其病情发展迅速,预后极差,目前我国治疗仍以药物为主。血液内科针对这一顽症,率先在国内开展了GCS方案治疗SAA的临床研究,目前已达分子水平。该项研究成果取得了见效快、副作用轻、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等临床效果。几年来,采用GCS方案治疗SAA病人60余例,治愈率由25%提高到75.2%,大大缩短了治疗起效时间。该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愈率显著提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异质性很强的造血恶性克隆性疾病,引起造血功能异常,并且与白血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诊断及治疗均无特异方法。为此,血液内科开展了G显带技术对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染色体核型变化远期疗效及愈后的临床研究,使我地区对MDS的诊断更精确可靠。尤其当核型出现一些变化时,提示该病人可能要变成白血病,为我们及早干预、延长病人生存期提供了重要依据。该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填补了市内空白。
 
人间大爱在这里传承绵延 厚德载物
 
    随着血液内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护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自豪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内化和升华,待患如亲、文明行医、廉洁行医俨然成为了科室一道亮丽的风景,无数感人的瞬间在这里被定格和传颂。
 
    十年前,为了攻克血液顽疾,张淑英教授曾在脐血输注加强化疗治疗白血病的研究道路上,苦苦奋战了五年。她不辞辛劳的托关系、找熟人,频繁奔波于多家医院采集脐带血,最终迎来了项目的成功。而她身上所折射出来的精业、敬业、勤业精神,也深深打动了广大同行。如今,她早已走上院长的领导岗位,但她心中那份对病人沉甸甸的爱却始终没有改变。每逢周二,你都会早早的在病人床旁如约见到她熟悉的身影,她那亲切的话语、坚毅的表情、真诚的微笑都为病人增添了无穷的信心和勇气。为了挽救病人生命,解除病人疾苦,她经常连续几天不回家,查资料、定方案、搞科研,还将自己的衣物送给贫困病人。
 
    副主任韩树林对病人尊重、关心、细心、耐心、且时常为困难病人垫付医药费的事,也早已在院内传为佳话。记得曾有一位28岁的年轻女士,因突然全身抽搐、意识丧失而送到我院治疗。经韩主任等人的及时救治,患者意识转清,后经辅助检查发现病人腔隙性脑梗塞、血小板少,即被转入神经内科治疗。但韩主任针对该病人血小板减少症状仍不放心,遂进行了跟踪观察,后发现患者的血小板继续下降,此时,他果断判定该病人并非单纯患有腔隙性脑梗塞,同时还患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于是他再次将患者转回血液内科,经系***疗二天后,病人的血小板就开始上升了,不到一周病人康复。
 
    身材高挑的副主任周虹,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对待病人认真细心、有问必答。她常说:“以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最需要帮助的病人,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10年4月的一天,一位61岁的男士,因淋巴结广泛肿大、发热,被当地医院诊断为淋巴结核,治疗三个月后无效,且症状逐渐加重。后家属慕名来到我院血液内科求治。副主任周虹对该病人进行了仔细检查,并结合病人的各项化验结果,最后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经过采用国内先进的化疗方案,病情迅速好转,病人及家属都露出了感激的笑容。
 
    您好!晚上睡得好吗?我来帮您洗洗脸,梳梳头吧!你出了很多汗,我来帮您擦擦身,换换衣服吧!这样贴心的话语,随时随地在血液内科的病房里都能听到,这就是血液内科12名护理姐妹们温馨、周到的服务。她们在樊桂荣护士长的带领下,始终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健全规章制度,创新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方式,凸显人文关怀,强化护理技能,用她们女性特有的温柔为广大病人解除着病痛、安抚着心灵......
 
大学至善在这里传道授业 铸就师魂
 
    能够走上讲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学相长,是血液内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追求和努力方向。她们是医者,但她们更是医学知识的传播者,未来医学人才的培育者。
 
    多年来,她们在教学工作中,不畏艰辛,刻苦钻研,深化教改,认真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如今,张淑英、韩树林、周虹、姜丽波、曲延章、郭珩等人,都已成为了学院的教学精英。尤其是院长张淑英教授,尽管身兼数职,重任在肩,仍然坚持亲自走上讲台,以饱满的情绪、生动的案例,向医学生们传授着知识和理念。 
 
    基于对教学的重视与热爱,她们的课堂丰富多彩、技能训练规范到位、教学查房精致实用、专题讲座精辟深入,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多位教师获得了学院“A”级教师和优秀教学质量综合奖的光荣称号。
 
    三月的蓓蕾绽放早春的萌动,女性的诗行演绎奋进的从容。血液内科医疗团队,你们是朝阳里最灿烂的光!你们是暮色里最温柔的风!你们是三月里最亮丽的容颜!你们是春日里最晴朗的天空!是你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天使职责,书写了大医情怀,铸就了师德之魂。你们让天使的本色魅力呈现,霞光万丈!


 


张淑英院长在进行业务查房



科室在进行病例讨论



张淑英院长在带领科室在进行科学研究



温馨服务



血液内科全体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