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艺双馨,始终用仁爱之心践行“大医精诚,大学至善”的医者风范,经他亲手治愈的病人已成千上万!虽然医术早已炉火纯青,但仍不懈进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只为更好地医治病人。为人师表,堪称典范,教书育人,桃李满园。他就是省内外赫赫有名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主任张浩民教授。
张浩民,1984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兼任省医学会普外科分会委员、省医学会腔镜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省医学会普外科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委员、市医学会腹腔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市医学会普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二十八年来,他一直辛勤工作在临床一线,始终以大医的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前来求诊的病人。以高尚的职业道德、渊博的医学知识、高超的医术,先进的人文理念为病人解除病痛。其美名不胫而走,传遍省内外。他先后荣获共青团市新长征突击手、市振兴鹤城立功奖、市级优秀教师、市卫生系统白求恩式好医生、市最佳医务工作者及本医院的“十佳”医务工作者。2011年,被省卫生厅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他所带领的普外科先后被评为“市级医疗重点专科”、市卫生系统建功立业先进集体。
早在1999年,张浩民对普外科各种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水平已居于省内先进行列,尤其是做各种高难度的大手术更是轻车熟路。但在此时,他却毅然决定到北医大一院去进修腹腔镜技术。他发现,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在显著提高,法律意识和健康意识也日益加强,特别是对医疗的要求更为突出。而这些变化,无疑向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是安于现状还是迎难而上?!不懈进取的张浩民毅然选择了后者,向更快、更好、更难迈进!这一抉择,对医院的发展来说,无异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腹腔镜技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它具有鲜明的创伤小、出血少、痛苦轻、恢复快的强大优势。2000年初,张浩民教授就带领科内医生,用腹腔镜进行微创治疗。如今,他们的微创治疗技术早已炉火纯青!他们不仅用腹腔镜治疗胆囊疾病、肝囊肿、阑尾炎和肠梗阻,还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腔镜下开展了甲状腺手术、胃大部切除术、结肠部分切除、溃疡病穿孔修补术及腹部损伤探查术等。至今,他们已用腹腔镜成功治愈3000余例病人,技术达省内先进水平!
东渡日本取“真经”
今年2月11日,张浩民教授应日本香川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之邀,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该院消化器外科进行为期近三个月的研修。张教授深有感触地说:“无论是医院的管理模式,还是医疗技术和护理服务,都大有借鉴之处。尤其是日本的病房管理和医患关系,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过程中,张教授似乎仍沉浸在美好回忆中。他说,医院环境非常整洁、安静,周围被青草、绿树和鲜花围绕。医院大楼门口始终放有几十把雨伞供人随便取用。走进门诊部后,门诊内有轮椅,像超市一样的手推车、婴儿车,还有专用哺乳室、残疾人专用的卫生间等,让人一进门就感到心里暖融融的。候诊大厅最明显的感觉就是“静”,绝对没有国内综合性医院那种菜市场般嘈杂的感觉,同时感觉很有秩序。
在诊室里,病人来了医生会先问好,病人有什么疑问都详细回答,态度必须温和,离开诊室的时候会目送或鞠躬。这里看病速度要比国内慢,一上午跟国内大致一样的门诊量,这里有时要看到下午三四点。诊疗结束后,不管年龄多大的患者都会发自内心地给医生哪怕是非常年轻的医生深深地鞠两个躬。从没见过医生、患者争吵的情况,也从没见过医疗纠纷。在病房,患者术后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但没见过患者抱怨、对医生不满或要上告的情况。因为患者绝对信赖医生,认为医生已经尽了力。所以日本的医患关系相当好,不仅仅是因为日本健全的医疗制度,也跟这里的服务意识和人文环境分不开。日本几乎没有所谓“医闹”事件,更不用提打杀医护人员了。
之所以医患关系会非常和谐,他认为一是医生对患者确实高度负责,一丝不苟。二是日本社会普遍存在尊重、信任医生的社会风气。
“我所去的消化器外科,有48张床,14名医生,30余名护士;医生几乎都是博士学位。这儿的医生实在太能干了!从手术、B超、胃镜肠镜、病理、介入、化疗,无所不能。这样,一个病人尤其是肿瘤病人的诊断治疗更方便了。医生每天要工作十三、四个小时,一般要到晚上10点以后才回家。星期六与星期日,也自觉到医院上班,很少休息。医生查房时绝不在病房及其他病患面前讨论分析病情,病人在医院处处都能感受到关怀和尊敬。病人和医生护士关系之融洽、病人和医生之间的那种信任、相互尊重,是我从未感受过的。每当我置身于这样一种默契的医患关系中时,总是在想,何时在我的祖国,患者也能把自己如此放心地交给医生,医生也能专心致志地把精力放在提高业务水平上,而不是无何止的医疗纠纷上呢?”
另外,附属二院将借鉴日本医院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理念,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让更多的病人受益。
单孔腔镜治大病
腹腔镜技术,本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但在过去,需要在病人腹部至少戳两个小孔,有时根据病情需要,甚至要戳三、四个小孔。如今,这种治疗方式在附属二院已成为历史!张浩民教授在市内率先开展的“单孔腹腔镜技术”,使微创治疗达到顶峰。
克山县42岁的赵女士,患有胆囊炎、胆结石已多年,因惧怕开刀手术便一直延误着。传统的开刀手术需在病人腹部切开一个5—10公分长的刀口,不仅创伤大、出血多,病人痛苦大,术后恢复慢(至少需要半个月左右才能康复),而且费用高,病人心理压力大。最近几个月,病情经常发作让她疼痛难忍。经多方打听,得知附属二院的微创治疗方式非常好,遂慕名来到普外科主任张浩民面前。
经彩超等术前检查确诊后,张主任决定进行微创治疗。次日,经病人脐部行“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种手术具有创口小、美观(可采用美容缝合法),病人痛苦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果然,仅仅只在病人肚脐切开一个2公分左右的小口,便非常顺利地把胆囊切除了。术后三天,赵女士痊愈出院。
张教授正潜心研究单孔腹腔镜治疗结肠癌、胃癌等微创手术, 相信在不久,我们就能听到他的佳音。
为人师表育群英
在尽心竭力治病救人的同时,张浩民教授还承担着齐齐哈尔医学院的教学工作,为教好书、育好人,弘扬医学,培育杏林精英,他殚精竭虑。因此,先后荣获“市级优秀教师”、“白求恩式好医生”等多项荣誉称号。
离开手术台、离开病人后,他翻开心爱的书本,打开桌上的电脑,浏览起更多的医学动态信息,精心做着授课前的准备。在他的教学理念中,医德和医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每学期他为新生上的第一节课都是“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他以真实案例从内心深处去感召每个莘莘学子,去唤醒人性的真善美,去诠释医学的真谛。教室里,不时传出他轻快的讲解声和学生的讨论声。这就是他的课堂,总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病床旁,他是病人最信任的医生,手术台上,他是医护人员的主心骨;三尺讲台上,他是学生敬重、爱戴的师长。在他的人生坐标中,医疗、教学、科研已溶为一体,相互促进。
精诚映丹心,妙手现回春。他用厚重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学者的心灵擎起一片蔚蓝的天空,彰显着医学大家的风范。
(摘自鹤城晚报周末版——北国周末2012年6月8日第23期(总第9166期) 特约记者 高秀文 董晓明 记者 沙宝刚)
普外科主任张浩民教授
张浩民教授与日本同行铃木康之教授
张浩民教授与患者亲切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