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主任兼放射科主任冯立民
X光片、CT、核磁共振……如今这些医学名词对许多人来说已经不再陌生,患者只要在机器前面站一站,在设备上躺一躺,各种疑难杂症的情况就会一目了然。在外人看来,放射科的工作很简单,就是依靠这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可是真正从事这行的医生才知道,除了仪器,看片医生的经验和水平很重要,在简单的黑白影像之中抓住疾病的“蛛丝马迹”,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主任兼放射科主任冯立民就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即使再微小的病变在他眼里也会“原形毕露”,他的精准诊断不仅帮助医生及时发现了难以发现的早期病灶,还大幅提高了一些疑难病症的确诊率。
不断钻研 从新手成长为业内专家
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主任兼放射科主任,黑龙江省影像技术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医疗鉴定委员会委员、齐齐哈尔市放射学会委员,齐齐哈尔医学院影像学科后备带头人……如今,集众多身份于一身的冯立民在外人看来可以说是一个成功者,可只有他自己清楚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
1989年,冯立民进入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工作。学习医疗专业的他一直想到临床治病救人,但碍于当时放射科的人员需要,冯立民未能如愿,他很快调整心态,决定在放射科好好工作。对他来说,陌生的放射科工作是有一定挑战的,他苦练基本功,虚心向资历深、经验丰富的前辈学习,经常翻看一些经典的片子和专业书籍。经过不断的积累,“技术精湛,认真负责”成为医生、患者们对冯立民的一致评价。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种成像技术和诊断知识的专业,对从业人员除要求具备纵深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广博的知识面,否则,不足以应付大型综合医院的医、教、研工作需求。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1998年冯立民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进修X线诊断,师从于新中国神经放射学泰斗——吴恩惠教授。在进修学习期间,他主动向专家和老师求教,积极参加科研活动,不断充实和更新业务知识,通过学习、考察、交流,看到了差距,同时了解和掌握了许多影像学科最新动态,学术观点,更新和提高了业务知识素质。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冯立民的知识面更加广阔,思维更加活跃,在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诊断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在罕、少见病、疑难病的诊治方面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放射科兢兢业业二十多年,冯立民曾多次被评为医院及医学院先进工作者。2004年被评为医院“廉洁行医诚信服务”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齐齐哈市“行风建设先进工作者”;2006年被评为齐齐哈尔市“行风建设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2008年荣获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首届十佳医务工作者……在荣誉面前,冯立民对影像学的探索没有停止过。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上他经验丰富,在科研上他更是成果显著,著有《简明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学学习指南》等书,主持开展了科研一项,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骨巨细胞瘤的X线诊断》获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成果奖。他还获医学院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两项,被评为医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并主持开展新技术多项。
甘于牺牲 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众所周知,放射科是一个有风险的科室,接触越多的病人,进行越多的检查,就意味着冯立民和他的同事们接触射线辐射的机会越多,潜在的危险也就越多。但对于放射科的工作,冯立民一直要求自己做到认真、负责。在他看来,所谓医生的医德,就是医生对病人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付出精神。
2005年冬天,70多岁的韩大爷脓血便两天,腹痛便后缓解,来到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经过肠道准备后韩大爷到放射科做气钡双重造影。由于患者年龄较大,肛门括约肌松弛,灌入肠内的气、钡压力又较高,钡不能存留在结肠内,诊断难以进行。冯立民立刻想到了一个办法,用卫生纸堵住肛门就可以增加结肠内的压力。但韩大爷的家属不在场,冯主任不加思索,既不怕脏也不怕接受过多的X射线,自己用手拿卫生纸堵住了患者的肛门。当时事发突然,冯立民来不及穿防护服,就这样一直坚持到造影结束。在场的医护人员人都为他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所感动,造影结束,闻讯而来的患者家属也对他不停地说谢谢。
对于这种牺牲,冯立民却觉得再正常不过。“病人将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托付给了医生,是对医生的一种信任。而为了回报这一种信任,医生应在病人有需求的时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
慧眼识病 精准诊断与大医院一致
在现代医院建设中,放射科是一个集检查、诊断、治疗为一体的科室,临床各科许多疾病都必须通过放射科设备检查达到明确诊断和辅助诊断。因此,一名好的放射科医生,不能仅仅是操作设备的机械手,简单地看看片子,而应该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通过自己的眼睛从多变的影像片中,帮助患者挖出疾病的根源。在放射科工作这么多年,冯立民时刻表现出自己的专业态度,始终要求自己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出准确的诊断。
童年本该是无忧无虑的,但女孩小梦却无法享受童年的快乐。2008年7月,4岁的小梦已经被反复、持续性大腿疼痛折磨了好几个月,且逐渐加重,家人带她四处求医,先后到我市多家医院就诊,做过多次检查都未能检查清楚。一个星期天,抱着试试看心理他们来到附属二院。接诊医生意识到小梦可能属于罕见或少见病,马上和冯利民取得了联系,此时他正在家休息,听说情况他立刻赶到医院。经过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反复阅读之前的检查资料,冯立民发现小梦股骨干上段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结构不清且似可见虫蚀样骨质破坏,可见轻微骨膜反应。结合患者年龄、性别、临床特征,冯立民诊断小梦为极其少见的罕见病——“尤文氏”瘤。冯利民指导小梦家人带她奔赴天津肿瘤医院治疗,经该院骨外科手术证实该患者的病就是“尤文氏”肉瘤。
放射科的工作主要是前期的诊断,比起后期治疗的临床科室,放射科一般不容易受到病人称赞,倒是常常会因为病情的复杂诊断超出一定的时间,或因病人较多而等待排队等受到一些指责。可小梦出院时,小梦的父母专程来到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真是太感谢你了,冯医生,如果不是你孩子不知道还要遭多少罪。”他们拉着冯利民的手流下感激泪水,感谢他具有一双明察秋毫的慧眼。
经验丰富 让被误诊患者恢复健康
“诊断比治疗更重要。”冯立民说,诊断是治疗的前提,没有正确的诊断,就没有有效的治疗;诊断错了,治疗一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放射科的医生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技能,还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除此之外对待工作必须谨慎、认真。
前段时间,一个40多岁的“肠梗阻”患者来到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医。两年前,这名患者在其他医院被诊断为“肠梗阻”,可是经过治疗病情却仍然反反复复发作。冯立民发现患者存在肠套叠现象,回肠末端套到结肠。可是按照经验,肠套叠在成人中较少见,冯立民认为患者不是肠梗阻,而是肿瘤诱发的器质性改变。冯立民安排患者做了结肠气钡双重造影,诊断出患者确实是小肠肿瘤。根据他的诊断,医生做出了合理的治疗方案,患者的病症彻底缓解。
放射科的工作不是如何治好患者的病,不是如何照顾好病人,而是能在早期发现和准确地判断每一个异常情况,给病人的病情诊断提供第一手资料。在放射科,没有鲜花和掌声,有的只是长时间在射线下工作的危险,可冯立民没有退缩,他始终默默无闻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在过去,在现在,在未来,冯立民凭借高精尖的设备和自己的“火眼金睛”寻找着影像中的蛛丝马迹,他让病魔原形毕露、无所遁形,他为患者筑起了第一道健康屏障!
(摘自鹤城晚报周末版——北国周末2013年5月31日第22期(总第9505期) 特约记者 张志伟 摄影 记者 张颖 文)
影像科兼放射科主任冯利民教授
放射科全体医护人员
冯利民主任在指导年轻医生阅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