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PCI为患者打开生命之门

时间:2013-06-10浏览:48

    很多人知道,急性心肌梗塞在早期具有病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如果能早期及时开通血管将对患者非常有利,对整个病情发展及患者预后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是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此技术对术者的心理素质和要求非常高,医护配合也至关重要。

   
    我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是一支朝气蓬勃、结构合理的医疗团队,不但拥有先进的技术,还拥有一群爱岗敬业、心系病人、甘于奉献的医护人员。他们在科主任李春峰的带领下,采用急诊PCI技术,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打开了一道道生命之门。

 
    2013年3月17日9时,家住梅里斯区的55岁王女士,因“心前区剧痛3小时”急诊来到我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当时患者心前区持续剧痛不缓解,呻吟不止,口唇青紫,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皮肤湿冷。李主任查体发现王女士的心率只有32次/分,血压88/64mmHg,心音弱,心电图描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V1—V3ST段下移0.3mv。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结果,李主任迅速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该病病情凶险,随时可能危及生命。此时,患者的病情仍在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意识不清,随时有可能呼吸、心跳骤停,看到这一幕家属几近绝望,李主任却镇定的说:“别急,不到最后一刻我们决不能放弃”。李主任真诚果敢的工作态度深深感染了家属,家属立即决定接受手术治疗。随即,李主任等人马上为病人进行了临时心脏起搏及冠脉造影术治疗。术中造影显示:王女士冠脉前降支中断闭塞,右冠脉80%左右狭窄。经李主任干预“罪犯血管”,患者症状缓解,并于前降支成功植入支架一枚,患者胸痛立即消失,心率及血压均恢复正常,心电图提示ST段迅速回降到基线,急诊PCI抢救成功。术后,科内医护人员给予了72h的生命体征检测与精心护理,患者症状完全消失,5日后康复出院。出院时王女士激动的握着李主任的手说:“感谢李主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2013年4月4日,依安县的58岁张女士,因“心前区剧痛4小时”,在家属陪同下来到我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就诊,患者入院时状态差,心前区持续剧痛不缓解,大汗淋漓,心悸,呻吟不止。李春峰主任及张红岩副主任立即赶赴病房,马上为张女士进行了心电图检查,心电图结果显示:窦性心律,V1---V6ST段抬高0.5mv,频发室性早搏二联律。李主任等人明确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室性早搏二联律”。根据患者的病情,李春峰主任与张红岩副主任立即决定为患者行急诊PCI,经过了2个小时紧张的手术,ST段回落到基线水平,心律失常消失,症状逐渐减轻。回到病房,心内科一病区全体护理人员在汪明杰护士长的带领下,24小时守在患者床旁监测生命体征,每1-2个小时就帮患者按摩背部和受压的肢体部位。由于患者手术侧肢体制动,大小便也只能在病床上解决,张女士感觉也很不适应,心情也越发的烦躁,汪护士长耐心为患者给予心理疏导,并详细讲解疾病的诊治知识。在心内科一病区全体医护的共同努力下,张女士6天后康复出院了。出院时张女士握着科主任、护士长的手激动的说:“你们真的是比亲女儿都亲啊”。

  
    “没有成功不需要努力,没有收获不需要付出”。心内科一病区在李春峰主任的带领下,用执着追逐梦想,用精诚守护健康。 


爱心小贴士:
 

    急诊PCI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是指在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后12小时内进行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患者首先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找出冠状动脉 “罪犯”血管及其病变部位,对病变部位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植入支架,使闭塞的血管得以再通,梗死相关心肌得以及早的再灌注和功能恢复。可以说,急诊PCI术为挽救急性心梗垂危的生命在最短的时间内构建了一条绿色的通道,提高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使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降至4%以下,且术后恢复快,患者生活质量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李春峰:心内科一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教授。1995年赴大连肿瘤医院进修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2000年赴北京安贞医院学习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他在齐市率先开展了肝、脾、肾、肺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荣获医院首次颁发的“新技术奖”,是附属二院首批荣获国家“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资质证书的医师。


    张红岩: 心内科一病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005年赴北京安贞医院进行为期一年进修学习,主攻心血管介入治疗。擅长心血管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诊治,掌握冠脉造影、支架植入、心脏起博器的植入等介入性诊治手段。

 



李主任带领科室人员查房



患者向心血管内科一病区赠送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