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居世界第二位。全球每年胃癌新发病例98.9万,中国为46.3万(46.8%);全球每年死于胃癌的病例73.7万,中国为35.2万(47.8%)。平均每1.5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胃癌。我国住院病例中超过90%的胃癌病人是病情进展至中晚期才就医, 他们中5年生存率小于20%。
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初期起就出资在40岁以上人群中普查胃癌,日本胃癌的早期检出率超过60%(也有报道说达到90%)。我国1997年~1999年在胃癌高发区—辽宁庄河采用两轮筛选法进行胃癌筛查 。胃蛋白酶原PGI&PGII发挥了巨大作用,已经被广泛认同。
2009年1月卫生部疾控司《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中第三章 胃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两步法”的第一步 确定了胃蛋白酶原PG是胃癌早期病变的指定的筛查手段。因此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是降低胃癌死亡率的关键。
胃蛋白酶原(PG):是一种门冬氨酸蛋白酶前体,根据其生化性质和免疫原性将其分成 2个亚群,胃蛋白酶原I(PGI/PGA):1-5组分、胃蛋白酶原II(PGII/PGC):6、7组分。胃蛋白酶原I(PGI)由胃底腺分泌;胃蛋白酶原II(PGII)由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等分泌。合成后的PG大部分进入胃腔,在酸性胃液作用下生成胃蛋白酶,仅少量 PG(约1%) 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循环。进入血循环的PG在PH值中性的条件下非常稳定。因此,血清PG的水平和变化趋势能够反映出胃粘膜的功能状态。
胃蛋白酶的临床应用:
1、胃功能三项:PGI、PGII、PGR(PGI/PGII)
血清PG水平反映了不同部位胃粘膜的形态和功能:
(1)PGI
PGI与胃底和胃体的萎缩性胃炎呈负相关;与消化性溃疡呈正相关。
PGI的下降是中、重度胃体和胃底萎缩性胃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指标。
资料来源:北京美康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2)PGII
在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HP感染的人群中,PGII的值会明显升高。根据目前掌握的临床数据,PGII明显升高的人群(高于临界值2倍以上),在排除HP感染的可能性后,需要重视胃窦、胃角部位可能存在的病灶隐患。
(3)PGR
PGI降低,PGII正常。PGR进行性降低与胃体、胃底的粘膜萎缩进展相关 。PGI正常,PGII升高。PGR降低与HP感染、消化性溃疡和胃窦部的疾病相关。
2、胃部疾病引起血清PG水平的变化
3、PG的临床应用范围
(1)萎缩性胃炎——胃癌癌前疾病的标志物
(2)幽门螺杆菌(Hp)感染治疗效果的评价
(3)消化性溃疡治愈的判定指标
(4)胃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判定指标
4、 PG检测优点:
(1)血清检测无创伤、更安全
(2)费用低廉,适用于普查体检
(3)操作简单,时间短,不会造成受检人员的长时间滞留
(4)唯一符合卫生部疾控局颁布的《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胃癌检测的初筛方法
(检验科主任 张迎春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