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无力和液体潴留。心力衰竭是一种进行性的病变,一旦开始,即使没有新的心肌损害、临床亦处于稳定阶段 ,仍可通过心肌重构而不断发展。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严重阶段,是临床治疗上的难题,也是心血管病的主要死因之一。我国心力衰竭患者约为400万人。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1年存活率为80%~90%,重度心力衰竭患者仅为50%~60%。目前临床上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但即使采用最佳药物治疗,仍不能改变相当一部分患者病情进行性加重,不能改善预后。心脏移植是治疗晚期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但由于供体有限以及术后抗排异的高额医疗花费,很难广泛应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以其卓越的疗效逐渐成为一种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
起搏器于1952年始应用临床,50余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种装置最初仅用于治疗心率过缓的病人,现今已进展到能治疗心动过速、心力衰竭、房颤、室颤等多个方面。 2001年美国研制出除颤器或起搏器的心脏再同步治疗装置(CRT),能使两个心室恢复同步跳动。一般起搏器仅有两只电极,用于右心房和右心室;而CRT这种新型心腔起搏器具有三个独立电极可控的脉冲发生器,第三只电极置于左心室的静脉中。CRT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这种新一代起搏器采用双心室起搏技术,使心室恢复同步,增加心搏出量,以增强心脏泵送作用。这样就提高了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病人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 新型起搏器还可作自适应调节,能按病人个体活动情况改变心脏节律,从而更易维持病人的生活方式。
2006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组织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专家组,根据ACC/AHA以及ECS的慢性心力衰竭指南,结合我国国情,讨论并制定了我国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应症。I类适应症要求同时满足下列要求:⑴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⑵经充分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后,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或不必卧床的Ⅳ级,⑶窦性心律,⑷左室射血分数<35%,⑸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5mm,⑹QRS波时间≥120ms伴有心脏运动不同步。对于心房颤动患者,如果符合I类适应症的其他条件,也可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隶属Ⅱa类适应症。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作为一种新技术,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B受体阻滞剂等措施,显著改善了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使许多患者免于心脏移植或死亡。我们相信,随着该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将会有更多的心力衰竭患者受益。(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