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胆取石术可行性的探讨

时间:2015-04-22浏览:283

    胆囊结石主要是胆固醇性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型结石,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成年人患病率达10%~20%,尤以女性为著。胆囊结石发病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部位及有无阻塞及炎症等,约有50%的患者终身无症状,即所谓隐性结石;较大结石可引起中上腹或右上腹闷胀不适,嗳气及厌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结石在胆囊内形成后可刺激胆囊黏膜,引起胆囊慢性炎症、甚至胆囊癌变(发生率1%~2%);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后还可引起继发感染,导致胆囊急性炎症。关于胆囊结石的治疗,在病程早期结石不大、胆管梗阻不完全、局部炎症和全身症状不严重时可选择非手术排石、溶石治疗;结石直径>3cm或胆囊无功能者应行手术治疗,原则是解除梗阻、去除病灶、取尽结石、通畅引流。
 

    胆囊结石患者是否同时行胆囊切除术尚存在争议,主张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者的理由如下:1.胆汁生成场所在肝脏,而胆囊的主要功能是浓缩、储存和排空胆汁,切除胆囊对消化功能的影响较小。2.结石形成原因除肝脏产生过饱和胆汁外,胆囊收缩功能下降亦起主要作用,慢性胆囊炎及反复胆绞痛可破坏胆囊结构和功能,手术遗留的瘢痕组织可进一步影响胆囊的收缩功能排空,手术缝线更为成石创造条件,使得保留胆囊的手术具有相当高的结石复发率,且有癌变危险。3.随年龄增长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机会增加,尽早手术切除效果好。但随着内镜、腹腔镜等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以及胆囊切除术后病理生理的影响、胆囊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加之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保胆取石”意识和理念逐渐增强。并且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往往会有一些不良反应,包括腹胀腹泻、胆汁反流性胃炎、胆管损伤、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增高等。胆囊结石有1%的癌机会,胆囊切除术后的并发症亦为1%左右,有研究表明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发病率升高。
 

    国内有学者回顾性分析了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及开腹肋缘下小切口保胆取石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不能混淆胆囊切除术与保胆取石术(EMIC)的指征。必须要准确掌握EMIC的指征。症状轻微的单纯胆囊结石;胆囊有收缩功能,即B超测定空腹与高脂餐后胆囊收缩容积大于30%;胆囊结石直径小于或等于2.0cm,结石数小于或等于3颗;无右上腹手术史,胆囊位置无异常。以下情况则不宜行EMIC:(1)胆囊壁增厚,炎症水肿明显,胆囊颈部或胆囊结石嵌顿者;(2)胆囊结石同时合并有肝内外胆管结石者;(3)胆囊多发细小结石者;(4)胆囊腺肌病或胆囊壁局限增厚,不能排出胆囊恶性病变者;(5)超声检查证实胆囊内有分隔者。
 

    综上所述,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EMIC与胆囊切除术相比,EMIC具有安全性高、痛苦轻、并发症少等优点,即达到了微创治疗的目的,又保留了有功能的胆囊,并保持了胆道的完整性,使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值得临床广。

                                                                                                                                                                                            (普外科   焦凯 周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