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院50周年—叙事医学】大赛获奖作品(3)重生

时间:2022-06-01浏览:300

   科室走廊尽头的角落是个热闹的区域,经常有患者和家属在这里聊天或者打电话。“一会就有人安排治疗了,你不用着急……”,一位脸色暗沉、表情冷漠的中年男子坐在轮椅上低声的说着,旁边站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们。近些年,脑血管病患者逐渐年轻化,所以我们也经常能看到老人照顾孩子这样的情景。

   “请问您是黄鑫吗?”我的问话打断了他的聊天。

   “是的”

   “您好,我是您的康复治疗师,有些问题想和您了解一下。请问您今年多少岁,家是哪个区的?”

   黄鑫很快回答:“今年40岁,建华区的。”

   我紧接着问:“您知道今天是星期几吗?”

   黄鑫想了想,回答道:“我住院住的已经不知道星期几了,大夫,我知道你是想看看我脑子好不好使,我好使,就是胳膊腿不会动。”

   见他这样回答,我连忙说:“哥,我们确实是想通过问你几个问题看看你的认知、言语怎么样,现在看来挺好的,那我们再来看看肢体吧”,就这样,我对黄鑫的偏瘫侧肢体进行了评定,右上肢BrunnstromⅢ期,右手BrunnstromⅠ期,右下肢BrunnstromⅢ期,ADL:45分。

   对于这个评定结果。黄鑫默默叹了口气:“我才四十岁,我得能走路,能自理,我得养家,我想回去接着上班,你说我这样还能好了吗?”

   “您还年轻,要有信心!您的发病的时间短,而且是第一次发病,只要您好好配合治疗,走起来和达到生活自理是很有希望的。”

   “肯定配合治疗,肯定好好练。”

   “那咱们得先定个目标,就是在春节前让上肢先能抬起来,手能有主动屈伸,这样过年你就可以自己拿着馒头吃了。”

   “你是说我的右手还能拿馒头吃饭?太好了!”此时的黄鑫眼神里充满了希望,嘴角已不自主的上扬。就这样我们建立了共同的康复目标,并开始了第一阶段的治疗,进行徒手手功能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配合电子生物反馈、气压手、主被动、上肢机器人。经过31天的不懈努力,我们顺利的完成了预定的康复目标,现在的黄鑫上肢可以上举到头顶,手能进行屈伸,吃饭的时候能用右手拿住馒头了,肢体功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出院前黄鑫跟我说:“苏大夫,你真是说话算话,我现在真的能拿馒头自己吃了,太谢谢你了,年后我还回来。”

   在黄鑫回归家后,我们仍然保持着联系。因为在出院前我给他留了很多的作业,所以他经常把自己练习手的动作录下来,发给我,让我看看有没有进步,也让我看看练习的动作是否正确。“我今天可以用勺子了!”、“我今天可以擦桌子了!”好消息不断传来。节后,我收到了黄鑫的信息:“苏大夫,我想去住院,记得给我留时间”看到黄鑫对康复训练的主动和热情,我特别欣慰。回来住院的黄鑫,精神状态特别好,一点也不像刚生病时萎靡不振的样子了,对这次住院,没有家属陪护,独自入院,黄鑫已经完全具备了独立生活自理能力。第二阶段,我们的目标是会用筷子,会写字,尽可能重返工作岗位,这次我们主要解决肢体运动速度、协调、耐力的问题,加强了手的实用性训练,练习举杯、喝水、叠毛巾等等……仅用13天,黄鑫就可以完整的使用筷子,能用笔写好自己的名字了,我们两个掰手腕他也赢了我。在出院前,他来到康复大厅找到我并对我说“苏老师。我要走啦,很幸运能够在生病后遇到你,感谢你认真的帮我治疗,给了我重生。”说完,他举起右侧手的大拇指,给我点了个赞。这就是我们的康复过程。

   我陪伴他,从坐在轮椅上,上肢抬不起来,手不会动,到抬起上肢,稍有屈曲的手,再到高高举起,能够握拳伸开,能够举杯,喝水,能够用勺子,用筷子,能够写出自己的名字,写出完整的一句话,就这样,我们的康复画上了完整的句号。

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治疗师精心的治疗,更需要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激发康复的意愿,以乐观的心态,积极主动面对,一场大病,就是命运设置的一道坎,跨过去就是重生!(供稿:康复医学科 苏晓雪 摄像、编辑:宣传科 张宁)

  康复医学科苏晓雪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