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超1.4亿,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12.8%,中国已经位居世界糖尿病大国之首,被称为“盛糖大国”。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狼似虎的糖尿病并发症,高糖毒性对我们的损害是从头到脚的,涉及心、脑、肾、眼、足、神经等各个方面,据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因此,糖尿病也被称为“慢病之王”。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治疗需要进行长期、综合性的管理。在糖尿病治疗中,“重教育、勤监测、管住嘴、迈开腿、药莫忘”五驾马车缺一不可,应贯穿始终。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人们对于疾病防治更加关注和重视,糖尿病治疗模式也由原来“五驾马车”发展为“六张处方”和“八位一体”。
1、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教育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健康管理的大门;像一盏明灯,为患者提供正确的指引。糖尿病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患者拥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良好的健康教育被认为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可以充分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减轻社会的负担。
2、糖尿病饮食
糖尿病患者应定时定量、清淡饮食、限油限盐、营养均衡、荤素搭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三大营养物质能够按比例满足科学合理分配饮食的要求,有利于控制病情,同时又可以享受美食。
吃饭顺序:汤(注意不要勾芡,若喝汤应与食物间隔20分钟左右)>菜>肉>主食,这样的进食顺序有助于减少高能量食物的进食量。
吃饭速度:进餐应细嚼慢咽,有利于减少总食量,减缓进餐速度,可以增加饱腹感,降低饥饿感。
烹调方法:蒸、煮、炒、溜、焖、拌,避免油炸、油煎、红烧,油盐少放点儿,口味清淡点儿,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一啤酒瓶盖)。
注意: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3、糖尿病运动
规律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减轻体重,提升幸福感。
运动时间:最佳运动时间为从吃第一口饭计时,在饭后1小时左右开始运动。
运动强度:中等强度[(50%-70%)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有氧运动,即周身发热、微微出汗,但不是大汗淋漓,或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包括快走、打太极、骑车、乒乓球、羽毛球、和高尔夫球等。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伴严重并发症患者需经专业医生评估后,采取适当的运动方式。
运动频率:
有氧运动:每周5次,每次30分钟左右(每周至少150min);
抗阻运动:每周2~3次,两次锻炼间隔至少48小时,锻炼肌肉力量和耐力。
注意糖尿病患者不宜空腹运动,规律定时定量运动,运动时应该随身携带糖尿病救助卡、糖果和点心等,以防发生低血糖,有任何不适(如心慌、冒虚汗、全身乏力、憋气、下肢疼痛等)都应立即停止运动,必要时及时就医。
4、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必不可少的日常管理工具,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监测时段:三餐前:血糖水平高,有低血糖风险时;三餐后2小时:空腹血糖控制良好,但糖化血红蛋白仍不达标,应关注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注射胰岛素,特别是晚餐前注射胰岛素者;夜间:了解有无夜间低血糖,尤其出现不可解释的空腹高血糖。
监测频率:根据患者病情和血糖控制情况,对于采用生活方式干预、还是口服降糖药治疗,亦或是胰岛素治疗者,来决定其血糖监测方案。
5、糖尿病药物治疗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不是狗熊掰棒子,一个药替换另一个药,而应该采用口服和注射类降糖药联合,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间联合可减少单药加大剂量后的副作用。遵循个体化、最小有效剂量以及遵医嘱用药的原则,注意药物-药物(食物)间相互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药物认知,促进安全合理用药,保障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依从性。
6、心理
糖尿病是长期存在且不断变化,它不仅会影响患者本人,还会影响与患者共同生活的每一个人。对于糖尿病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应该要有所准备,并及时自我调整,以帮助维持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应对心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保持健康生活状态。糖尿病患者应调整积极的心理状态,阳光心态是健康生活的开始,消极情绪是降糖路上的敌人,乐观向上,做情绪的主任,让他人了解您的感受,实现自我价值,不戴“糖友”帽子。
7、手术
糖尿病患者在围术期需要综合考虑糖尿病管理和手术特殊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手术安全和良好的恢复。这需要医疗团队的密切合作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8、支持
糖尿病支持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涵盖了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这种支持可以来自医疗专业人员、家人、社会组织、志愿者、同行患者以及各种资源和服务。旨在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不单单是高血糖问题,还存在高血压、血脂紊乱和严重感染等,糖尿病的治疗应该是综合管理和治疗,需要包括医生、药师、护士、营养师以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在内的多学科参与协作,以维持患者血糖、血压和血脂等各项临床指标正常,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供稿:药剂科 王杰 责编:宣传科 高秀文 一审:解春花 二审:高秀文 三审: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