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转换性障碍又称“歇斯底里症、癔症”,其特征在于患者可能出现身份、记忆、情感或躯体功能的显著改变,且这些症状往往无法用常规的医学解释来阐明。该病的发生多与心理因素相关,包括应激性事件,幼年期创伤,具有暗示性、情绪化、自我中心、表演性、幻想特征的个体。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表现:
一: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表现为形式各异的运动和感觉障碍,但客观的神经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不能解释现有的症状。
1.抽搐和痉挛:又称假性癫痫发作,类似癫痫发作的状态,但没有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和相应的脑电图改变。常于情绪激动或受到暗示时突然发病,发作时呼之不应,全身僵直,肢体一阵抖动,或在床上翻滚、或成角弓反张,大多数十分钟后自行缓解,发作后恢复如初。在有人围观的情况下发作更为严重。
2.虚弱和瘫痪:表现为部分或全部失去对躯体的控制能力,或不能进行协调运动,如肢体瘫痪,伴有肌张力增高或降低,检查不能发现相应的神经系统损害证据。
3.运动障碍:震颤、肌阵挛、舞蹈样动作、运动不能等,如患者有粗大震颤,剧烈摇动,双下肢可活动,但不能站立,扶起需他人支撑,但通常不会跌伤。
4.步态障碍:表现为共济失调步态、怪异步态、没有帮助不能站稳等症状。尽管有些看似无法行走或站立的姿势,但几乎不会跌倒或跌伤,有些在无人关注或逃离危险时能正常行走。
5.失声症:因感到自己无法言语而表现沉默;或构音不清;或发声困难甚至无法发声。
6.吞咽症状:咽部异物感,既往称为癔症球。
7.感觉改变:躯体感觉的增加、减弱
8.认知症状:出现不符合实际年龄的认知水平,可给人“痴呆”感。
9.意识改变
10.听觉症状
二:分离性身份障碍:既往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存在两种及以上的不同人格,不同时间的不同人格彼此独立,没有联系,患者会有一段时间的记忆缺失。如电影:致命ID,禁闭岛,分裂,搏击俱乐部等都在探讨多重人格。
三:分离性遗忘:通常是创伤性的或应激性的事件,遗忘内容广泛,包括个体身份。
四:人格-现实解体障碍:
1.对身体完整性的感知分离:“行走时感觉身体跟不上腿,好像分开一样”
2.自己置身于自我之外看自己,感觉一切都不真实,与他人中间像有一层膜。
3.情感分离:体验不到自己的情感
治疗:寻找诱发、维持、强化患者症状的心理社会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将症状与诱因进行分离;心理治疗的重点在于引导患者进行正常生活,增加应对生活事件的能力;可使用催眠、暗示、家庭或团体心理治疗等,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应对症使用相应的精神药物治疗。
在此类障碍中,失语和行动障碍等躯体化症状是其典型表现之一,可能由患者在应对心理压力或创伤时,采用的一种非言语化的、无意识的应对机制所导致,对于心理健康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注。(供稿:开放病区 杨柳 责编:宣传科 李征 一审:梁雪梅 二审:高秀文 三审:武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