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体重”“减肥”话题连续冲上热搜,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被肥胖问题困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儿童体重管理至关重要,“减重”要从娃娃抓起。
儿童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其病因复杂且危害深远。附二儿科针对儿童超重和肥胖的详细分析及应对建议:
一、病因
1. 遗传因素
家族肥胖史可能增加儿童肥胖风险,但遗传因素需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才会显现。
2.不良饮食习惯
高热量饮食:过多摄入油炸食品、甜点、含糖饮料(如果汁、碳酸饮料)。
膳食不均衡:蔬菜、水果摄入不足,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缺乏。
3. 久坐与运动不足
电子设备使用时间过长,替代了户外活动。
缺乏规律运动(如每天活动不足1小时)。
4. 环境与社会因素
家庭饮食习惯不健康(如常吃外卖、零食随手可得)。
学校食堂营养搭配不合理,或课业压力大导致活动受限。
食品广告诱导儿童选择高糖高脂食品。
5.心理与行为因素
情绪性进食:通过吃零食缓解压力或无聊。
睡眠不足:影响激素(如瘦素、胃饥饿素)调节,增加食欲
二、体质指数(BMI)评估
计算方法:BMI = 体重(kg)/ 身高²(m²)。
儿童BMI的特殊性:需根据年龄和性别参考生长曲线来判断。
三、危害
1. 生理健康
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脂肪肝。
心肺负担:高血压、哮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骨骼肌肉问题:关节损伤、扁平足、运动能力下降。
性早熟:肥胖可能干扰激素水平,影响青春期发育。
2. 心理健康
自卑、社交焦虑、校园霸凌风险增加,甚至引发抑郁。
3. 长期影响
成年后肥胖风险高,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概率上升。
四、科学减重策略
1. 饮食调整
均衡膳食:增加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鱼、豆类、瘦肉),减少精制糖和饱和脂肪。
控制餐次:规律三餐,避免暴饮暴食,用水果替代高糖零食。
家庭参与:全家共同改善饮食结构,避免单独给儿童“特殊对待”。
2. 增加身体活动
每日运动:至少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如跳绳、游泳、球类)。
减少久坐:限制屏幕时间(每天≤1小时),鼓励步行上学、家务劳动。
3. 行为干预
目标设定:制定可实现的短期目标(如每周减少0.5kg)。
习惯培养:固定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学龄儿童9-12小时/天)。
心理支持:避免因体重责备孩子,通过鼓励建立自信。
4. 医疗干预
若合并代谢疾病或BMI极高,需在儿科专业医生指导下制定方案。
禁忌:儿童严禁使用减肥药物或极端节食,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五、注意事项
循序渐进:儿童减重应以“控制体重增长,促进身高发育”为目标,而非快速减重。
长期跟踪:定期监测身高、体重、BMI,调整干预措施。
儿童肥胖防控需从生活方式入手,通过饮食、运动、心理多维度干预。家长应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建立终身健康习惯。若肥胖程度严重或伴随并发症,务必及时就医,来附属第二医院儿科“减重门诊”专业帮助您的宝贝健康减重。(供稿:儿科 朱颖 责编:宣传科 高秀文 一审:朱颖 二审:高秀文 三审:刘波)
健康咨询:儿科门诊(齐医附属二院门诊一楼)
联系电话:0452-2739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