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窗】齐医附属四院精神卫生中心带您了解失眠那些事儿

时间:2025-03-19浏览:10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失眠成了许多人难以言说的痛。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不仅影响第二天的状态,长期下去还可能损害健康。今天,咱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失眠。

一、什么是失眠

失眠并非简单的睡不着觉。医学上,失眠被定义为尽管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依然对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不满意,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常见表现包括入睡困难(入睡潜伏期超过 30 分钟)、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 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 6 小时)。

二、失眠的类型

短暂性失眠:通常持续数天,多由短期压力、环境改变(如倒时差、换床)或突发事件(如亲人离世、工作变动)引起。只要压力源消失或身体适应了新环境,睡眠通常就能恢复正常。

短期失眠:持续数周,可能由较长期的压力,像工作项目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导致。若不及时干预,有可能发展为慢性失眠。

慢性失眠:每周至少出现 3 次失眠,且持续 3 个月以上。慢性失眠往往与潜在的心理、生理疾病相关,如焦虑症、抑郁症、慢性疼痛等,治疗起来相对复杂。

三、失眠的危害

影响日常生活: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学习成绩下滑,甚至增加发生意外事故的风险,比如司机因失眠疲劳驾驶引发交通事故。

损害身体健康:长期失眠会打乱人体生物钟,影响内分泌系统,可能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同时,免疫系统功能也会减弱,使人更容易生病。

引发心理问题:失眠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常常相互影响。长期失眠易使人产生焦虑、烦躁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又会进一步加重失眠,形成恶性循环。

四、失眠的原因

心理因素:压力、焦虑、抑郁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心理因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事件,如经济压力、职业竞争等,会使人精神紧张,难以放松入睡。焦虑症患者常因过度担心未来而失眠,抑郁症患者则可能因情绪低落、自责自罪等负面情绪导致早醒。

生理因素:年龄增长,睡眠结构会发生改变,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失眠。此外,一些疾病如疼痛性疾病(关节炎、头痛等)、呼吸系统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等)也会干扰睡眠。

环境因素:噪音、光线、温度不适等环境因素都可能影响睡眠。比如突然更换到一个嘈杂的居住环境,或者卧室温度过高、过低,都会让人难以入眠。

不良生活习惯:睡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其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扰睡眠节律。睡前大量饮酒、喝咖啡或浓茶,也会兴奋神经,导致失眠。此外,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昼夜颠倒,也容易引发失眠。

五、应对失眠的方法

改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凉爽,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可以使用耳塞、眼罩、空调等辅助工具来优化睡眠环境。同时,营造一个温馨、放松的卧室氛围,如摆放一些绿植、使用柔和的灯光。

调整生活习惯: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是在周末也不要有太大的时间差异。睡前避免剧烈运动,可在睡前 1 - 2 小时进行轻松的散步。减少咖啡因、酒精和尼古丁的摄入,尤其是在下午和晚上。此外,睡前 1 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可以阅读一些轻松的书籍,帮助放松身心。

心理调节:学习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的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松训练。每天花 15 - 20 分钟进行深呼吸练习,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缓慢地呼气,重复多次。当出现焦虑、担忧等情绪时,尝试写日记,把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记录下来,有助于理清思绪,减轻心理负担。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失眠问题持续较长时间且严重影响生活,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诊断,可能会采用药物治疗(如苯二氮䓬类、非苯二氮䓬类等助眠药物)和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 - 失眠 CBT - I)相结合的方法。CBT - I 主要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认知治疗和放松疗法等,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睡眠习惯和认知,建立良好的睡眠模式。

失眠虽然困扰着许多人,但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它,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方法,就有可能找回良好的睡眠,重获健康、活力的生活。希望大家都能拥有香甜的美梦,每晚都能安然入眠。(撰稿: 附属四院 女病区 刘思 责编:宣传科 李征 一审:刘万强 二审:高秀文 三审:武立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