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育并举 人才赋能】精研影像微创术 匠心传承护健康—记齐医附属二院医学影像中心、教研室副主任王东旭

时间:2025-05-07浏览:10

人物小传:

王东旭,齐医附属二院医学影像中心及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是齐齐哈尔医学院教学名师、学术型医生,市青年岗位能手、领军人才梯队医学影像学“后备带头人”,兼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介入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8年,王东旭本科毕业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影像专业,工作期间获吉林大学硕士学位,曾赴解放军总医院进修CT引导下非血管介入与影像诊断技术。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7篇、北大核心论文5篇,主持完成省卫健委、教育厅、市科技局和齐医学院多项课题,获黑龙江省高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省卫健委医疗卫生新技术一等奖及多项医药卫生科技进步类奖项。擅长CT引导下胸部肿瘤穿刺活检、靶向治疗、射频消融、放射性粒子植入,以及腰间盘突出臭氧消融术和胸腹部影像诊断。

齐医附属二院医学影像中心及教研室副主任王东旭

在齐医附属二院医学影像中心,有这样一位专家,以影像为“眼”,以针为“刃”,在CT引导下精准穿刺,为无数患者解除病痛。他就是齐医附属二院医学影像中心、医学影像教研室副主任王东旭。多年来,他从一名影像新人到微创先锋,其成长轨迹离不开导师的悉心引领,更凝聚着他对医学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

倾心医学 双向奔赴

2003年,当王东旭考入齐齐哈尔医学院时,他的行李箱里塞满了父母的牵挂与嘱托,这位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的年轻人,或许未曾想到,十几年后的他会成为齐齐哈尔非血管介入领域的开拓者……

在齐医附属二院实习期间,CT科王余广主任的“火眼金睛”让王东旭第一次感受到影像诊断的魅力。“王主任能通过CT图像预判患者的病理结果,甚至精确到毫米级的病灶定位。”这种能力,点燃他深耕影像医学的决心。2008年本科毕业后,他选择留在齐医附属二院工作,白天在临床轮转,夜晚攻读吉林大学硕士学位,用三年时间完成他从影像“菜鸟”到能独立撰写影像学报告的蜕变,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进修期间。王东旭仍清晰记得当时进修学习的场景。一位肺结节患者需要进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躺在检查床上时突然情绪崩溃,颤抖着问医生:“能不能不做?我怕……”肖越勇教授一边安抚患者,一边用CT图像向他解释病灶位置:“你看,这片阴影就像地图上的山峰,我们要用一根细针找到它,精准‘挖’出来,不用开刀。”那一刻,王东旭被深深触动:影像不仅是冰冷的图像,更是医生与患者沟通的“翻译器”,它能用可视化的语言化解恐惧、为患者指明方向。

“是肖教授教会我,影像科医生要‘手眼通天’——既能透过影像看透疾病本质,又能手握穿刺针直面病灶。”这段经历彻底打破了他对影像科的固有认知,也奠定他向微创介入领域进军的基石。

青蓝相继 技术涅槃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回到齐齐哈尔,王东旭遭遇技术荒原——全市少有医院开展CT引导下非血管介入手术。在科主任王余广的支持下,他带领团队从零起步,两年建成微创介入平台。

王余广教授的言传身教,让王东旭领悟到“精准微创”的精髓。其独创的“病例复盘法”,要求每天复盘10例疑难病例,用红蓝双色笔标注影像特征,培养“见微知著”的诊断直觉;沟通中,将肺结节比作“手机屏幕上的像素点”,化解患者焦虑,这种“全息阅片”思维与人文关怀的融合,奠定了王东旭的职业价值观。肖越勇教授的“三同步法则”,让他建立全流程精准干预体系。

师徒传承,不仅是技术接力,更是精神延续。王东旭首次独立操作穿刺活检时,王余广提前预判风险,面对患者质疑,前辈分享成长经历,这种“传帮带”体系保障患者安全,让年轻医生与前辈保持密切反馈,形成良性循环。

70岁慢阻肺患者刘敏(化名)的案例,成为王东旭技术突破的分水岭。他设计的“同轴穿刺路径”,在CT实时引导下避开肺动脉分支,10分钟完成结节消融,术后影像显示消融区完全覆盖病灶,PET-CT复查未见代谢活性。还有一位年近七旬因腰间盘突出症疼痛难忍的老者,王东旭实施CT引导下臭氧消融腰间盘后,患者疼痛得到缓解。

正在做介入治疗的王东旭

王东旭穿刺活检同步射频消融术和冷冻消融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齐医附属二院肿瘤消融技术达省内领先水平,患者不出市即可获精准医疗服务。其创新成果惠及更多患者,肺结节、肝癌、腰椎间盘突出、囊肿患者等通过微创技术实现“大疗效”突破,既减少痛苦又节省费用。

王东旭的技术创新不停歇,他使用AI穿刺路径规划算法缩短定位误差,引入可控射频消融技术突破手术禁区,使用非血管介入技术缓解腰间盘突出疼痛,搭建5G远程会诊平台……如今,齐医附属二院影像中心年微创介入手术量突破400台,覆盖12类技术,填补了地区空白,让患者免于奔波。

薪火相传 照亮生命

“医者仁心,术以济世”,这种以仁爱为基、以医术为用的信念,恰似一座灯塔照亮医学前行的航道。而“影像有温度”“精准即慈悲”,这种双核驱动的医学精神,始终贯穿于王东旭的每一次教学中。

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王东旭将师徒传承的精髓注入教学科研。他要求学生“两条腿走路”:既要夯实影像诊断基本功,又要掌握非血管介入操作技能。在研究生培养中,他根据学生兴趣定制科研方向——对诊断感兴趣者钻研影像组学,倾向介入者探索新型消融技术。这种因材施教的模式,让年轻医生在各自领域绽放光彩。

在王东旭看来,影像科医生的价值不仅在于“看片”,更在于“破局”。他常对学生说:“诊断需要病例随访的千锤百炼,介入则要在实践中不断试错。”他带教学生时,要求“诊断报告要精确到毫米,解释病情要通俗到邻里聊天”;面对焦虑的肺结节患者,他会用“像素点”比喻化解恐惧;为年轻医生示范穿刺时,总不忘叮嘱“手要稳,心要暖”“微创介入不仅是局部治疗,更是对患者心理创伤的抚慰”,正如他常说的,“医学的温度,藏在那些不被量化的细节里。”

“影像无声,仁心有痕”,从青涩学子到学科骨干,王东旭的成长之路印证着“青蓝工程”的深远意义。在CT引导的微创介入领域,他既是传承者,将前辈的匠心化作创新动力;又是开拓者,用技术革新书写医者担当。在齐齐哈尔的医学版图上,他正用师徒传承的医学温度,书写着属于影像医生的创新篇章。(撰稿:记者 韩艳华 摄像、责编:宣传科 李征 一审:黄莹 二审:高秀文 三审:武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