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

附属二院创造耄耋老人的生命奇迹

时间:2009-05-11编发部门:宣传科稿件提供:浏览:850

       42日,是周大伯出院的10天,附属二院循环科的王艳霞主任,如约将出院后随访电话打了过去。接到电话后,老人非常激动,一边诉说自己的病情,一边不停地打听着他所熟悉的医生张红岩、护士长徐晓丽等人的情况。因为老人在住院的70天里,与医护人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321日这天,冠心病、急性右心室梗死、心源性休克伴多脏器衰竭,住院70天的、与死神打过几次照面的80岁的周大伯病愈出院了!一家人的心情真可以用欢天喜地来形容,儿女们激动地说:真没想到,我们还能与老父亲在一起,还能围绕在老人身边尽尽孝道。此时此刻,他们最想感谢的就是附属二院循环科的医护人员,以及他们为老人真诚付出的70个日日夜夜……

       112日,家住龙沙区的周大伯,下午3时,出现胸闷、胃部不适,自服速效救心丸10粒,未缓解,且大小便失禁。家人发现时,其周身青紫、冰冷、呼吸微弱、意识尚清。于晚8时被送到附属二院,当时患者口唇发绀、语言缓慢、反应迟钝、四肢厥冷,经查体温为35℃,血压为零,门诊以休克收入院。

       循环科主任王艳霞接到值班医生电话后,放弃了休息,马上从家里赶到医院。经查心电及心肌酶谱等,均出现异常改变:频发房早、心电轴左偏、心肌酶多项指标严重超高,又根据其患严重高血压多年,立即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右心室梗塞、心源性休克、心衰度。

       看到老人不仅心肌梗死,而且心梗致命的三大并发症,如心衰、心律失常、休克,也一并出现,又是如此的高龄,使王主任意识到患者病情的危重!立即指示在场的医护人员:给予一级护理,心电、血压、血氧监护,持续高流量吸氧,同时给予扩容、抗休克、抗凝、营养心肌等治疗。值班的医护人员快速而熟练地吸氧、急检采血、加药、静脉穿刺、开放静脉通道……,随着药物汩汩地流入老人的血管,到凌晨1时左右,病人的血压有了回升,达到50-90/30-70mmHg。在场的人都稍稍地舒了一口气。

       可紧接着,又出现了意识模糊、恶心、呕吐、左下肢抽搐的症状。经神经科会诊,考虑为低血压引起的缺血性脑病。经对症等治疗后,早8时,病人血压已趋于正常,肢体转暖,紫绀减轻,其他症状也有所减轻。看到病人有了明显的缓解,奔忙了一夜的王艳霞主任及其医护人员脸上也露出了疲惫的笑容。

       但入院后的第3天,病人又出现了意识不清、咳嗽、呼吸困难、呕血、血尿、血便、周身大块淤斑等症状。经查肝功、肾功等都有明显异常;查血小板仅有10×109/L,出现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进入了休克的最严重阶段。于是,王主任组织了全院相关科室的专家会诊,认为病人由于低血压时间过长,加之心衰,而出现了肝衰、肾衰、肺感染等多脏器损害,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建议,王主任等又制定了新的治疗方案。后经过精心的、正确的治疗与护理,第4天患者意识清楚,心功、肝功、肾功明显恢复,血小板增至50×109/L,病情趋于平稳。

       就在大家以为老人度过了危险期时,也就是入院的第7天中午,老人又因缺氧引起了脑水肿。突然意识不清、呼吸骤停、抽搐、检查后发现血压降低、心率慢、房颤、双侧瞳孔不等大。值班的于湘春主任立即指挥全体医护人员,包括正在休息的或吃午饭的,还有其他科室闻讯赶来的医生、护士,全部立即投入了紧张而有序的抢救之中:这边医生们给予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吩咐用药;那边护士们吸氧、静推、静脉滴注升压、呼吸兴奋药物等,经过紧张而有序的抢救,老人有了自主呼吸,其他症状逐渐好转。至第二天中午,意识转清,能正确回答问话,家属非常高兴,都在庆幸老父亲又逃过了一劫,医生护士们也高兴地传递着这一消息。

       入院第11天,又因心衰出现了心包、胸腔积液,并出现了肺部真菌感染。但随着治疗,有所减轻。病人的病情如此严重,又多次反复,使家属对老人的好转不抱什么希望了,已经为其准备了后事。可王主任等医护人员怀着对病人的高度责任心,始终坚持只要有一分希望,就要做出百分之百努力的信念,不轻言放弃,仍然千方百计地为病人创造生的希望。

        入院第20天,病人意识模糊、呼吸困难、胸闷、心跳节律不整、血压降低、尿少及严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真菌引起的肺感染。金葡菌是一种非常顽固的菌种,一般抗菌素无法控制,用强力抗菌素又容易引起菌丛失调,出现真菌感染。其治疗难度可想而知。但经过王主任精心的治疗,也逐渐有了好转。5天后意识恢复。接下来患者时有午后低热、胸闷、咳嗽等症状,经治疗也明显减轻。

        322日老人可以出院了,听到这个消息,老人还真有些舍不得离开,每当想到住院期间医护人员们和霭的态度、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耐心周到的服务,对他象自己父亲般的呵护,老人都感动不已。

       附属二院循环科的医护人员们,就是这样,用他们的爱心、精湛的技术,胜利地宣告结束了与死神的几次较量。而这胜利里面包含了多少医护人员的不眠之夜、周身的汗水、体力的耗损……,从而以此谱写了一曲生命之歌,创造了耄耋老人的生命奇迹,使几度濒临死亡的老人被起死回生。

                                                                                                                                           (摘自鹤城晚报  2006.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