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

呼吸顺畅体安康

时间:2011-05-13编发部门:宣传科稿件提供:浏览:618

    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一科主任于湘春等人,不仅精于诊治呼吸系统各种疾病,尤其对难治性哮喘、重症哮喘、慢阻肺、重症肺炎、肺栓塞和呼吸衰竭等疾病的诊治更是技高一筹!他们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心,让众多危重病人很快就——   
 

    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一科, 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门诊病房统一管理的临床科室。科内拥有最先进的支气管镜、肺功能测定仪、压缩雾化吸入机、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等医疗设备。科主任于湘春教授带领赵微微、李更森等医师,开展了机械通气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危重症患者生命征监测、支气管镜检查、肺功能检测、各种雾化吸入等诊疗技术。尤其是无创机械通气技术的开展,不仅救治了大批“呼衰”患者,使众多病人避免了气管切开的痛苦,而且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对哮喘病,他们有一整套独特的诊疗方法,通过对难治性哮喘、重症哮喘等支气管哮喘的规范化治疗,收到了让患者非常满意的疗效。面对疑难危重病人,凭着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度的责任心,于湘春等人及时确诊、积极抢救,让众多病人转危为安!因此,他们在赢得病人交口称赞的同时,亦被医院评为先进集体并荣获2010年病案质量一等奖。科内同事由衷地说,这应归功于我们的主任于湘春。


    于湘春,主任医师、教授,同时兼任市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市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1987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医大,至今,已从事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工作24年,是省内外颇负盛名的专家。她先后到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哈医大二院进修。这些年来,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她,开展新技术10项,发表国家、省级论文10余篇,撰写论著一部。她还先后荣获4项市科技成果奖、五项教学成果奖。她多次在齐医学院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定中被评为“A级”;2005年,她荣获省卫生系统“廉洁行医诚信服务标兵”。2010年初,于湘春喜获三项殊荣:首获全省卫生系统2009年度“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9年度全市卫生系统创建群众满意医院活动先进工作者及本医院的2009年度“十佳”医务工作者。今年一月初,她又被医院评为先进工作者。
 

    医术高超:救急性肺栓塞
 

    面对需要马上救治的危重病人,是束手无策,还是游刃有余地沉着应对,是评判一个医生医术如何的“金标准”。


    去年11月初,齐市建华区年逾古稀的刘先生,因呼吸困难、咳嗽、喘憋、口唇发绀,在老伴的搀扶下来到附属二院就诊。经询问病史,门诊医生了解到,病人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经初步检查后,医生初步诊断为“慢支急性发作肺气肿、肺心病”。鉴于当时病人病情很重,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随后,他被护士用轮椅推进附属二院呼吸内一科病房。


    住院后不到半个小时,病人出现头晕、四肢无力的症状,遂决定请相关科室会诊。在去做“肌电”的途中,病人突然出现面色苍白、胸闷;护士当即用轮椅推着他返回病房。于湘春主任马上对病人采取吸氧监护。这时,病人的血压已下降到90/60mmHg、血氧饱和度为70—80%,表明病人严重乏氧。于主任考虑病人极有可能为“急性肺栓塞”。于是,急查“D-二聚体”,回报为2300ug/dl。遂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日两次皮下注射,进行抗凝治疗。同时,给予纠正心衰、吸氧、消炎等治疗。次日,病人病情稍稍稳定,行CT肺动脉造影,确诊为“双下肺动脉栓塞”。这种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抢救,死亡率极高!


    因病人心衰较重,经慎重考虑,给予降血酶溶栓。经过于主任一周的精心治疗,刘先生病情逐渐稳定;继续给予抗凝巩固治疗。三周后,刘先生病体康复,心情舒畅、步履轻松地走出了病房。
 

迅速确诊:医治重症肺炎

 

    今年“春节”前,碾子山区42岁的林先生,因高烧持续不退,咳血、呼吸困难,被两位戴着口罩的亲属搀进附属二院呼吸内一科病房。


    接过病人的CT片,于湘春主任仔细阅片后发现,病人双侧肺部可见毛玻璃样及斑片样阴影,双侧胸腔积液、心影增大(表明有心衰)。她立即给予病人急查,动脉血气分析、D-二聚体检测及相关检查,很快就做出明确诊断:病人患有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损害。迅速确诊,为及时对症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


    重症肺炎为季节性疾病,每年春秋和初冬时节高发。它以病毒感染为主,发病急、进展快,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死亡率极高。


    于主任马上对病人进行积极的抗病毒、控制感染、抗凝、纠正心衰,保护肝肾及支持对症治疗。刚住院时,病人病情危重,夜间不能平卧,只能半卧位休息,深受疾病困扰。由于于主任确诊迅速、救治及时、措施得力,仅仅过了一周,经肺部CT检查发现,病人肺部炎症已明显吸收,胸部积液也已经消退,呼吸困难明显缓解。晚上睡觉时,已不受疾病的丝毫影响。


    于湘春教授带领的呼吸内一科,秉持与病人“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传统,时刻把病人的安危放在首位。她养成了每天都要看每一位住院病人的良好习惯。像林先生这样的危重病人,更是于主任牵挂的重点对象。在于主任的积极治疗和科内护士的精心护理下,又过了两周,林先生痊愈出院。
 

经验丰富:诊治疑难重症
 

    今年3月22日晚上,林甸县81岁的冯先生被120工作人员抬进附属二院呼吸内一科病房。他的家人把“寿衣”也带来了。因为他在当地医院已经治疗三天,病情不仅未见减轻,反而越治越重!当地医生束手无策,只能无奈地告诉冯先生的儿女:“病人已病危,赶紧预备‘后事’!”
 

    于主任接诊后,发现病人口唇发绀,皮肤潮湿多汗,情绪烦燥不安且伴有严重窒息感,不停地、声嘶力竭地喊着“救命!”临床经验十分丰富且对病人非常认真的于主任,马上为患者做全面检查。发现病人右肺胸廓呼吸运动减弱,叩诊为“鼓音”,左肺可闻及湿�音;双肺可闻及哮鸣音。随后,给病人拍床头胸片,并请胸外科权威专家会诊。同时,向病人家属了解到,病人有“慢阻肺”病史。
 


    根据检查结果,于主任确诊为“慢阻肺、右侧自发性气胸、肺感染、肺心病、呼吸衰竭”。随即对病人右侧胸腔进行闭式引流、吸氧、控制感染、通畅气道、纠正心衰和呼衰治疗。


 

    准确诊断并及时对症治疗,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仅仅过了半个小时,病人病情明显缓解!四天后,病人肺部完全复张。拔出胸腔闭式引流管后继续治疗半个月,病人康复出院。                                          
 

(记者 沙宝刚)


呼吸内科一病区主任 于湘春
 


于主任在做气管镜手术
 


业务查房
 


呼吸内科一病区全体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