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

为生命续航的红色医者

时间:2011-05-27编发部门:宣传科稿件提供:浏览:602

——记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医疗团队
 

    当他(她)们从你身边轻轻走过,当他(她)们充满活力侃侃而谈,有谁会想到他(她)们曾是一名血液病患者,有谁会想到他(她)们曾在死亡线上挣扎。血液病使他(她)们失去了往日的欢乐,失去了生活的勇气,是附属二院血液科,让他们又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体会到了亲人的温暖,找寻到了久违的健康……


凭实力 蓬勃发展的血液科
 

    附属二院血液科成立于1972年,当初就直接设立了血液实验室4间,即常规室、骨髓形态室、免疫室和染色体室。科室拥有医护人员30名,床位90张,其中儿童血液病占30%,是西北地区唯一收治儿童血液病的专科医院,能开展MICM分型。

    经过40年的蓬勃发展,拥有医学院血液学科带头人1人,高级技术职务人员8人,中级技术职务人员  人,技术力量雄厚,人员结构合理,诊疗设备先进,现为齐齐哈尔市重点科室,并承担着齐齐哈尔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的研究工作。血液病的诊治已与国际接轨,并始终引领市内学科发展,治疗水平在省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用精诚  缔造医魂的领军人
 

    血液学科带头人张淑英教授,1983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现任附属二院院长,血液内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黑龙江省医学会理事,黑龙江省微循环学会理事,黑龙江省医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赴北京军区医院、哈医大进修学习骨髓移植技术。

    作为领军人,带领科室不断创新,率先在齐齐哈尔地区开展了脐血输注加强化疗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研究,使白血病的缓解率有了较大的提高,其科研获齐齐哈尔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这一顽症,她带领科研小组率先在国内开展了GCS方案治疗重型再障碍的临床研究,获齐齐哈尔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使治愈率由以前的40%提高到75.2%,大大缩短了治疗起效时间。

    近年开展的G显带技术对恶性血液病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研究,填补了市内空白。

    张淑英教授在带领科室不断提高诊疗技术的同时,更加体恤病人,关心下级医生的成长,使韩树林副主任、周虹副主任等人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现已能够独立担负起血液病治疗的重任。

    高超的医术、高尚的人格,使张淑英教授博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2008年,光荣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也是我市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医务工作者。此外,她还先后荣获省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省三八红旗手、市劳动模范、市“三八百年”巾帼模范、市十大杰出青年、市第三、四、五届优秀科技工作者、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她用一名医者的精诚演绎着职业风采,缔造着医德之魂。


靠技术 引领学科的新发展
 

    细胞形态检测是血液病的基础检测手段,血液科每名医生都对自己主管的病人亲自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与分析,极大提高了医生的诊治水平和能力。

    血液科2002年在市内首家开展了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技术,填补了我市科技空白,并获得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率先在市内利用流式细胞仪开展了白血病的免疫分型检测技术,为白血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

    近年与北京海斯特实验室合作开展融合基因检测、免疫固定电泳检测、FISH检测等,已与国内先进技术接轨,并且成为全国再障协作组成员。

    目前,在儿童白血病的临床治疗上进展较快,采用北京儿童医院治疗方案,分型、分组、续贯治疗,效果明显提高,缓解率高达70%。采用维A酸加亚砷酸双诱导治疗成人急性早有粒细胞白血病已经达到95%以上的治愈
率。

 

(摘自鹤城晚报周末版——北国周末2011年5月27日 第20期(总第8810期) 特约记者 高秀文 董晓明 记者 沙宝刚)


 



 院长兼血液内科主任张淑英教授与副主任韩树林、周虹到病房了解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