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

有重病找他们,放心

时间:2011-06-24编发部门:宣传科稿件提供:浏览:609

    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三病区主任吴晓杰等人,在治疗心衰及抢救心脏骤停方面堪称一绝!同时,他们与北京安贞医院合作开展“冠脉介入治疗”,让鹤城人在当地就享受到国内一流的医疗服务。众多病人痊愈后,由衷地赞叹道:

     有重病找他们,放心

    特约记者 毕一冰 董晓明 记者 沙宝刚

    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三病区,是该院最“年轻”的科室,它创建于2010年7月10日。让全院人意想不到、刮目相看的是,这个新生科室的带头人——看似文文静静的吴晓杰教授,竟带出了一支高效率、充满活力、极具竞争力的队伍!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科室成立仅仅两个月后,患者量就跃居全院第一位!不到半年,床位使用率就高达300%,居全市之首!那么,吴晓杰究竟有何“神通”,才会赢得开门红?!

    吴晓杰,主任医师,教授,兼任市医学会老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1991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掌握国内最先进的医疗技术,2007年,她赴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专修“心衰”治疗。不懈进取的她,2009年又到北京安贞医院专修“冠脉介入”(冠脉造影及支架术)及高血压病的诊疗。通过取长补短、勤于钻研,使她的医疗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省内外患者纷纷慕名而来。

    她带领的科室现有9名医师(其中二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14名护士;40张病床。吴晓杰颇为自豪地介绍了她的“左膀右臂”:副主任王艳丽和副主任杨富德。王艳丽,2006年曾到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进修;2009年,她又到广东省人民医院进修。她是附属二院首批荣获国家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资质证书的医师。杨富德,硕士研究生学历,擅长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科室成立伊始,吴晓杰就展示出她非凡的工作能力。在科内,她有意磨练年青医护人员的意志,培养团队意识和医护人员的吃苦精神。同时,她又与科内医生“共患难”,并吃苦在前。她非常关心体贴下级医生,充分尊重同事,包括权力分工。她经常与科内医护人员聚餐、郊游,进行感情沟通。在奖金分配方面,她总是“钱少拿些,让大家多得些实惠。”很快,科室便达到高度和谐、团结。

     她提出要“用心管患者”,完全站在患者角度,为病人着想。这样做,医患关系才能和谐。科内医生收到的“红包”,都交到住院处病人的“帐户”上。他们用真诚赢得病人及其家属的尊敬、爱戴。为最大限度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并提供国内一流的医疗服务,他们与介入治疗权威专家——安贞医院的宋现滔,合作开展介入治疗。在不足11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已为近300例心脏病人实施了介入治疗(包括冠脉造影术和支架植入术)。

    杏林辛劳二十载,荣誉硕果满枝头:她是全市首位由患者推荐的“医疗保险先进个人”、去年,她被医院评为“十佳医务工作者”,她还连续多年荣获医院、医学院的“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她所带领的心血管内科三病区也被医院评为“先进集体”。

 

     三天三夜战“死神”
 

    不远千里来“奔丧”,没想到,不仅未能参加岳父的葬礼,而且自己险些送了命!6月8日下午,“死里逃生”的山东省东营市公路管理局的皮德才先生,在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三病区接受记者采访时,万分感激地说:“是吴主任、王主任及科内医护人员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4月20日晚上,52岁的皮先生接到电话,得知他的老岳父(齐市克山县人)去世了。他便与爱人急急忙忙开着轿车,从山东东营连夜直奔齐市而来。整整开了一天一夜的车,由于疲劳过度,4月22日晚上9点左右刚刚回到克山老家,他便感到心前区剧痛,突发心脏病,仅仅过了十分钟,便处于昏迷状态!

     家人急忙把他送到克山县医院抢救,但由于病情危重,医生已束手无策,只能向皮先生的家属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家人不禁失声痛哭,赶紧为他准备好“寿衣”。皮先生的姐姐(齐大家属,在齐市建华区居住)这时猛然想起了吴晓杰。原来,皮女士曾患有心脏病,就是被吴主任通过介入治疗治好的,3月15日刚刚出院。她连忙给吴晓杰打电话......

     4月23日上午,仍处于深度昏迷状态的皮先生,被120工作人员抬进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三病区。经急查发现,病人三支冠脉血管中有两支(前降支和右冠脉)已完全堵塞;血压极低,已经量不出来了!遂确诊为“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吴晓杰、王艳丽当即带领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急救。整整抢救了三天三夜,用了10支升压药后,患者血压才恢复到90/60mmHg,意识恢复清醒。虽然从“死神”手中把病人抢了回来,但病人仍然喘憋、躺不下。

    继续精心治疗近半个月,病人病情趋于稳定。这时,吴晓杰请安贞医院的宋现滔教授为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先后两次共植入五枚支架,彻底解除了疾病的困扰。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皮先生恳请记者写下“何似神医胜华佗,生还奇迹斩病魔。”以表达他对吴晓杰、王艳丽及科内医护人员的由衷感谢。

   

“重度心衰”轻松治

 

    2月5日是农历大年初三,“春节”长假尚未结束,甘南县62岁的张春富便在爱人搀扶下,慕名来到吴晓杰面前求治。此前,张先生曾到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地治疗,已花费40多万元,但病情不仅未见减轻反而日益加重。

     病人当时腹部明显膨胀隆起,像扣了一个盆;颜面青紫,只能端坐,已不能进食。由于长期饱受疾病折磨,病人自己已经对康复不抱任何希望,但他爱人宁肯倾家荡产,也绝不放弃为他继续治病。经心脏超声检查发现,患者左心室重度扩张,达到73毫米(正常值不超过55毫米)由心衰引起双侧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离子紊乱、低钠、低氯。吴晓杰遂为病人确诊为“重度心力衰竭”。

    常言道:术业有专攻。吴晓杰治疗心衰的水平早已跻身于国内先进行列。她马上对病人进行药物治疗。当天晚上,患者就能躺下(此前,他已经连续多日吃不下、躺不下)。他心中不禁一阵欢喜:看来这回是找到“名医”了!第二天早晨,他就要求吃东西,这让老伴万分高兴。

    一周后,张先生的胸腔积液、腹腔积液消退;刚住院时的周身水肿,此时已完全消退,但当时肝脏仍很大。继续精心治疗了半个月,病人肝脏已恢复正常。临出院时心脏超声检查,张先生的心脏已恢复到64.3毫米,这让他大喜过望!

 

花两元钱治“大病”
 

    龙江县农民史欣秋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家卖房子、卖牛,几乎倾家荡产都未能治好的病,在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竟然只花了贰圆多钱就把病治好了!治好她病的这位医生就是吴晓杰。

    2009年8月初的一天,史欣秋在爱人的陪护下来到附属二院就诊。当天恰巧赶上吴晓杰出门诊。据患者自述,她得了一种“怪病”:一旦发病时,颈动脉就“跳”得很厉害,当时身体就会瘫软如泥,连正常生活都无法自理,更不用说下地干农活了。为给她治病,爱人把家里住的两间土坯房和一头奶牛都卖掉了,已经花费了上万元,但她的病仍丝毫未见好转。尤其是近来频繁发病,一周要发作两、三次,被疾病折磨得苦不堪言。

    临床经验十分丰富的吴晓杰教授认为,史女士的病应该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她便让病人买一瓶贰圆多钱的“维拉帕米”回家服用。史女士的丈夫心想,花那么多钱都没治好的病,贰圆钱就能治好?!不由得满脸疑惑,甚至不满。

     一个月后,史女士的丈夫带着同村男男女女二十多人来到附属二院,要找一位戴眼镜的吴大夫,最后终于在病房找到了吴晓杰。别的医生最初以为是病人家属找到医院“打仗”来了,没想到,史女士的丈夫见到吴晓杰后,竟竖起大拇指,非常感激地连声说道:“你真是太‘高’了,两块多钱就治好了我老婆的病!”随后,他指着跟他一同来的那些人对吴晓杰说,“这二十多人都是找你看病的!”

 

竭尽全力救“骤停”
 

     吴晓杰经常对科内医生说,对于突发心脏骤停的病人,只要有一丝生还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抢救!她自己就曾用了整整一百分钟从死亡线上把一位近年古稀的老大娘抢救过来。

    据了解,在美国最佳的“心脏骤停”成功抢救率也只有30%左右,而在附属二院心血管内科三病区,吴晓杰等人的成功抢救率已高达50%!吴晓杰认为,心脏按压和适量用药对抢救心脏骤停的病人很关键。她通过长期科学研究发现,过量应用抢救药品,是导致一些大医院心肺复苏成功率低、抢救成功率低的根本原因。

     2007年3月初的一天,龙沙区68岁的郑女士因心衰住进了附属二院心血管内科病房。当天晚上,她在与女儿闲聊过程中突发心脏骤停。女儿急忙通知值班医生吴晓杰跑到病房进行抢救。当时病人心音已消失。

    吴晓杰马上对病人采取心脏按压、电除颤、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等抢救措施。心脏按压整整持续了100分钟,病人终于心肺复苏、神志逐渐恢复,抢救成功了!

    当吴晓杰汗流满面地从病房出来时,病人家属简直不相信过了这么长时间,病人还能活过来!她不停地问着同一个问题:“真的活过来了吗?真的吗?!” 


吴晓杰主任


送面锦旗谢恩人


心内科三病区全体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