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

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时间:2011-08-10编发部门:宣传科稿件提供:浏览:663

    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主任薛丽馥、副主任修建华等人,不仅对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十分精通,而且在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喘憋性肺炎”方面,在市内堪称一绝!他们用高超的医术、高度的责任心——

     
 

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特约记者 高秀文 董晓明 记者 沙宝刚

 

    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可谓人才济济,设备精良,环境优雅。尤其是科主任薛丽馥、副主任修建华,这两位附属二院儿科的“创始人”,更是市内赫赫有名的资深望重的权威专家。

    儿科现有7名医师(其中二人为硕士研究生),11名护士。科内拥有心肺监护仪、小儿心电机、高压氧舱、新生儿抢救台、新生儿保温箱、经皮测胆仪、微波治疗仪、氧浓度监测仪、蓝光治疗仪、微量输液泵等先进、齐全的诊疗设备。他们对病毒性脑炎、格林巴利综合症、病毒性心肌炎、小儿腹泻配合微波治疗(无副作用,腹泻恢复快)、小儿川崎病的治疗,非常精通。

    薛丽馥,1976年毕业于佳木斯医学院,主任医师,兼任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理事、市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她曾在沈阳中国医科大学进修儿科专业、新生儿科。先后参加了全国儿科主任高级研修班等儿科各类专业学习班,具有高超的诊疗技术。擅长治疗小儿的各种脑炎、脑膜炎、周围神经病、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败血病、新生儿破伤风,尤其是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技术,在我市居于遥遥领先地位!

    薛丽馥行医35年来,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带领儿科连续多年荣获医院的“党风廉政先进集体”、“党风廉政科室”“优秀教研室”等荣誉称号。连续十余年被评为科室先进个人,多次被评为医院、医学院的先进个人。她潜心医学科研工作,先后获得五项科研成果和新技术奖;发表省市级论文20多篇;主编《小儿疑难病症》、《儿童保健》等医学书籍。

    修建华,1977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主任医师,教授,教研室主任;兼任省医疗鉴定专家组成员、市病残儿童鉴定专家委员会成员、齐齐哈尔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到北京高级医师培训班学习。擅长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小儿腹泻、小儿川崎病(又叫“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尤其是喘憋性肺炎的治疗更超群出众!在医疗科研领域颇有建树:主持的科研课题《心肌肌钙蛋白I测定在小儿心肌炎诊断上的应用研究》获市科技成果奖、《多元化教学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获齐医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

    她连续十余年被医院、医学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荣获齐医学院“三育人”先进个人和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市内一绝:

   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当看到儿子“期末”考试成绩单上均为“满分”时,克山县42岁的董女士非常高兴。她轻轻地抚摸着儿子的脑袋,感慨万端地说:“若不是薛主任及时治好了你的脑病,你绝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恐怕早就输在‘起跑线’上了!”这是怎么回事?

    2001年初冬的一天,董女士在附属二院剖腹产下一个男孩儿,这让她欣喜万分。因为她患有习惯性流产,此前已经连续6次流产,千方百计才保住第7胎。欢喜劲儿仅仅持续了几分钟,她就愁眉不展:呱呱坠地的婴儿竟然颜面青紫,重度窒息,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

    父亲急忙抱着婴儿跑到儿科求治。薛丽馥主任很快确诊:婴儿患有“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这种病是由于缺氧造成的脑组织损伤,临床表现为出生时不哭、不吃奶、颜面青紫,哭闹时下颌抖动,个别患儿甚至出现抽搐;满月后过度伸展(俗称“抻长”)。如果不进行早期治疗,轻者,小儿会出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易患“自闭症”,重者会表现出明显的智力低下。

    早在2001年初,新生儿病房成立时,薛主任就率先在�内开展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她运用营养脑细胞(药物治疗)配合高压氧治疗的方法,改善新生儿脑部缺氧和全身缺氧,使新生儿受损伤的脑组织得到迅速康复。果然,仅仅经过两个疗程,董女士的宝贝儿子就完全康复!至今,附属二院儿科已用这种方法为千余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进行过治疗,均收到很好的疗效,未发现一例高压氧治疗的副反应!

 

   医术高超:

   为出血症新生儿“捡”条命

 

    2005年12月初的一天晚上,梅里斯区农民李勇,抱着刚刚出生不到4个小时的男婴,来到附属二院求治。当天晚上恰巧是薛主任值班。

    患儿当时面色苍白、呕血、便血,频繁抽搐,病情危重!可怜的小生命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就要承受重病的折磨,而且随时都有可能与亲人永别。经急查血常规、血型,薛主任发现,患儿血色素仅仅只有一克(正常值为11克以上),遂确诊为“新生儿出血症”。

    看到在襁褓中的儿子不断呕血、抽搐,李勇心痛不已。他呆呆地靠墙站着,绝望的神情分明写在脸上。

    医术高超的薛主任,马上对患儿进行急救:为患儿输新鲜血、药物止抽及其它对症治疗。抢救整整持续了一夜,次日清晨,患儿病情开始明显好转。一周后,患儿病体痊愈。

    薛主任颇为自豪地说,行医35年来,她已成功救治成千上万例危重患儿,从未发生任何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

 

   零死亡率:

   医治喘憋性肺炎患儿

 

    喘憋性肺炎,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被视为儿童生命健康的“无形杀手”!然而,这个凶猛的杀手,在副主任修建华面前,却只能束手就擒!

    2009年11月中旬的一天,大庆市林甸县的张枫,抱着仅仅10个月大的儿子,带着“氧气袋”,慕名来找修建华。患儿当时颜面青紫,呼吸困难,双肺听诊均为“喘鸣音”,心率每分钟高达180次!(同龄健康儿童120/分钟)遂确诊为“喘憋性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这种病死亡率高达50%左右,病因是病毒感染所致。

    修教授当即对患儿进行抗炎、抗病毒、纠正心衰、纠正呼衰治疗。仅仅过了两天,患儿病情就明显缓解:青紫消失、呼衰、心衰很快得到纠正。又经过两周的精心治疗,患儿痊愈出院。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从1981年附属二院(当时叫“地区医院”)儿科成立至今,修教授已救治3000余例喘憋患儿,所有住院治疗的患儿,无一例死亡!

 

   经验丰富:

   让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康复

 

    病毒性心肌炎,是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疾病。对于这种病,修建华副主任十分精通。儿科成立30年来,她已治愈上千例这种病人。

    2005年4月下旬的一天,建华区年仅13岁的男孩余恩泽,因胸闷气短、面色苍白被家长搀扶到附属二院就诊。随后,被导诊员用轮椅推到儿科病房修建华面前。

    经检查,患儿心率仅为40次/分钟(同龄健康儿童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钟)听诊发现患儿心律不齐;心电图检查,患儿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室性早搏;心肌酶检测,各项指标明显增高,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病因是由于一般感冒、病毒感染引起的居多。

    修主任随即对患儿给予抗心律失常、改善心肌代谢,对症支持治疗。住院治疗两周后,患儿病情明显好转:心律失常消失,心律恢复正常(80次/分钟)一个月后,痊愈出院。

 

     护理精英数春鸿  “四心”献给新生儿
 

    附属二院不仅拥有一大批医术精湛的专家,而且还有许多优秀的护理专家——儿科护士长杨春鸿,无异是护理专家行列中的佼佼者。

    杨春鸿,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主管护师,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24年。早在1996年,她就在医院组织的“护理技术竞赛”上,牛刀小试,一举夺冠,荣获“全能第一”!2001年初,儿科“新生儿病房”成立伊始,她就率先在市内开展“新生儿高压氧治疗”。至今,已使千余例缺氧缺血性新生儿被治愈。不懈进取的她,去年考取了“高等院校教师资格证”,并开始承担齐医学院护理学院儿科护理学教学工作。

    她秉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服务社会”的护理理念。提出儿科护士必须要有“四心”(即:爱心、精心、细心、责任心,特别是对新生儿,更是如此。)的优质服务原则,而且率先垂范。她带领的护理团队,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四心服务”,使众多危重患儿顺利脱险,重获健康。 

    今年3月20日,莫旗年近不惑的刘淑芬,因患有“妊高症”,不能顺产,只能终止妊娠,在附属二院剖腹产下一个仅仅只有7个月的男婴。由于是早产儿,而且婴儿在母亲子宫内生长发育迟缓,出生时体重仅仅只有0.9公斤,身长只有30公分(正常足月新生儿约50公分)这个脆弱的小生命,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就面临夭折的危险!

    患儿马上被送到“新生儿保温箱”,由杨春鸿亲自进行特殊护理。因为患儿太小,吸吮无力,杨春鸿便给患儿“鼻饲喂养”,而且每次只能喂一毫升,以免患儿不消化,引起胃内潴留。每天24小时进行静脉营养治疗。

    在杨春鸿的精心护理下,一个月后,患儿体重已经达到1.5公斤,生命体征平稳。经过定期回访,现在婴儿身体健康。


儿科主任 薛丽馥
 


儿科副主任 修建华
 


带领科室查房



杨春鸿护士长看望患儿
 


 

儿科全体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