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15
-
08-15
-
06-18
-
04-24
-
08-13
-
07-31
——记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兼二病区主任王艳霞教授
她功底深厚实力超群,医术精湛严谨认真,省内外患者纷纷慕名而来。以高贵的仁爱之心行医二十五年来,已为数以万计的心脏病人重新找回健康!她就是荣获黑龙江省卫生系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的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兼二病区主任王艳霞教授。
三付重担一肩挑
王艳霞,1987年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业优异的她,本可以留校工作,但却毅然放弃了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选择了辛苦的临床工作。她要用八年来扎扎实实学到的医学理论知识,为群众解除病痛。行医以来,始终如一尽心尽力为病人,书写了人生绚丽的诗篇,践行着当初的诺言。
如今,她已是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兼二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兼任齐医学院学科带头人、齐医学院学术及学位委员会成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委员、省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市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等等。
在肩负着日常繁忙的医疗工作的同时,她还承担着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早在1999年,勇于进取的她,便到哈医大二院专项进修心血管内科介入技术。介入治疗,时至今日仍是药物治疗无能为力时最佳的治疗方案。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相对于外科手术而言,风险低等诸多优势。2002年,在医院率先开展了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抗凝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造影、肥厚型心肌病的化学消融术、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先天性心脏病及心包积液的介入性治疗。其中,肥厚型心肌病的化学消融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肺动脉狭窄及心包积液的介入治疗,填补了我市空白。这极大地提高了附属二院心血管内科的诊疗水平及社会影响力!
如今,王艳霞带领的心内科二病区在介入治疗方面,早已能熟练开展临时起搏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冠心病冠脉造影及冠脉支架植入术,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二尖瓣狭窄、肺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术,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等,并已成功救治上千例危重病人。
做为齐医学院学术及学位委员会成员,王艳霞教授以身作则,堪称“最铁面无私”的严师。她承担着夜大的外语,本科的心电图学及内科等课程。她说,医学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必须是“合格品”,绝不允许有“次品”出现。因为这些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是治病救人,患者生命相托,绝不允许有丝毫马虎。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高尚的品德。
去年,她被评为齐医学院“教学名师”,这在齐医学院三家附属医院临床医生中尚属唯一!另外,还荣获“教学质量优质奖”,并连续三届排名第一!
潜心科研,成果丰硕。先后荣获二项省新技术三等奖,二项市新技术应用二等奖,市科技进步奖四项,教学科研成果奖多项。其中,2002年她主持的科研课题《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及早期干预措施的研究》,2005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高同型半胱氨酸已被国际医疗界确定为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子。这足以说明,王艳霞的这项科研成果在国际医疗界亦处于领先地位!
她在临床工作中始终兢兢业业,时刻把患者的疾苦放在首位,在病人的床旁度过太多不眠之夜。经常节假日不休息,使无数生命垂危的病人得以康复。王艳霞荣获医院“十佳医务工作者”、医学院的“科技标兵”、省巾帼先进个人、省卫生系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多项荣誉称号。
八旬老妪获新生
6月28日上午,齐市龙沙区年近八旬的冯女士,临出院前非常感谢地拉住王艳霞的手说:“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老人何出此言呢?
6月2日晚上,冯女士被120工作人员抬到附属二院心内科二病区。经X光片、生化急检、血常规、心电等多项检查,发现病人有严重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衰、肾功能不全、贫血及肺感染。王艳霞很快制定出科学的治疗方案,把抗凝、扩冠、抗血小板列为重要治疗措施。
半个月后,经冠脉造影,发现病人三支冠脉严重狭窄,随时有生命危险。但由于病人年事已高且重病缠身,状态极差,介入治疗风险极高,所以当时采取内科治疗。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病人一般状态有所好转,心功能不全基本改善,肺感染得以控制,呼吸困难和咳嗽、咳痰症状基本消失,但仍不能从事任何活动。稍微一活动,就诱发心绞痛发作,病人极其痛苦。在这种情况下,介入治疗是能够迅速解除病人痛苦的唯一方法。但病人年老体弱且伴有多种疾病,无异加大了介入治疗的风险,术中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
王主任以其高超的医术,毅然决定为病人行介入治疗,植入两枚支架。术中,由于病人高度紧张,频繁出现高血压和心绞痛;术后,病人出现呼吸、心跳骤停。马上给予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及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但20分钟过去了,病人仍处于室颤状态。这时,病人家属认为已无希望,但王主任仍不放弃救治,加大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剂量,反复电除颤,同时,纠正酸中毒,呼吸兴奋剂及升压等药物。半小时后,病人终于恢复心跳和呼吸。奇迹发生了,病人活过来了!
十天后,老人高高兴兴地走出了病房。
准确诊断救老翁
疾病的诊断,尤其是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危的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一旦发生误诊,后果不堪设想!不久前,王艳霞教授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不仅纠正了一例误诊,而且及时为病人解除了病痛。
6月15日上午,富拉尔基区76岁的于先生在家人的陪护下,慕名来到王艳霞面前求诊。患者感觉胸闷、气短、活动受限、半晕厥,曾到省内多家医院就诊,均确诊为“心衰”。但按心衰治疗,效果不佳,病人胸闷、气短、晕厥症状无明显改善。
经王主任详细查体后,做心电图检查,发现心电完全正常。让病人做运动负荷试验,结果显示,病人心肌明显缺血,初步判断病人的病变在冠脉,不是在心肌,并且是冠脉严重狭窄的病人,如果不及时治疗,随时会有生命危险!遂提醒病人进行冠脉造影,进一步治疗。
经冠脉造影发现,病人冠脉一支血管次全闭塞,另外两支弥漫严重狭窄,确诊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结合病人情况,应首选“冠脉搭桥术”但病人及其家属不接受此治疗方案。于是,选择了介入治疗。经介入治疗,把病人次全闭塞的血管打开,植入一枚支架,血流当即恢复正常。
术后,病人症状完全消失,已能行走自如。病人家属由衷地称赞王主任:“诊断准确医道精,介入治疗显神通。”十天后,于先生康复出院。
严谨求实为病人
今年“春节”后的一天晚上,王艳霞正在家吃饭时,突然接到科内值班医生的电话,说林甸县120急救车送来一位危重病人。王艳霞急忙放下碗筷,直奔医院。
王艳霞发现,48岁的病人赵女士口唇发绀,呼吸急促。经查体,心电图检查提示,病人患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病人心率极慢,随时有停止的可能!据家人讲,病人常年心跳慢,时有晕厥。入院当天,突然晕倒,在当地医院紧急治疗后,才转到附属二院的。王主任带领科内医生马上给病人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心电、血压监护。随后,她决定立刻给病人安装临时起搏器。半小时之内,病人被推进导管室。很快,临时起搏器安置成功,病人的生命有了保障。
之后,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病人的心衰很快得到控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率也渐渐恢复。但由于病人常年心率过缓,家属要求为病人安装永久起搏器。医德高尚的王艳霞,本着科学、对患者负责的态度,认为病人应该进一步检查,以判断是否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因为安装永久起搏器,对王主任来说,轻而易举,但病人就要支付3—5万元的费用,而且起搏器的平均使用寿命为8—10年,到年限就必须再花钱更换一个新的。
经食道调拨检查,王主任发现病人窦房结功能正常,经药物治疗完全可以康复。经过半个月营养心肌、改善窦房结功能的治疗,病人康复出院。临行前,赵女士不禁感叹道:“这儿的医生真好!”一句简单的话语,包含着深深的谢意。
(摘自鹤城晚报周末版——北国周末2012年7月6日第27期(总第9193期) 特约记者 董晓明 高秀文 记者 沙宝刚)
心内科兼心内科二病区主任王艳霞教授
王艳霞与患者亲切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