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15
-
08-15
-
06-18
-
04-24
-
08-13
-
07-31
——记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男一病区主任董晓茹
精神病人是一个特殊群体。面对这些特殊病人,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男一病区主任董晓茹,总是面带微笑,以高超的医术,优质的服务,让人非常满意的疗效,赢得病人家属的信任。因而,被誉为“特殊病人的贴心人”。
辛辛苦苦为病人
董晓茹,齐齐哈尔医学院临床医疗专业本科毕业,主任医师,省行为医学会会员、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会员、省司法鉴定委员会委员、市精神医学会委员。
她从事精神病的临床医疗工作已长达22之久。其心态十分阳光,从未因为自己是一名治疗精神病的医师而自卑。相反,她认为自己的工作崇高而伟大——让精神病人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不仅治疗难度大,而且社会意义十分重大:挽救一个病人,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就是为社会营造一个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她深情地说,每当看到病人出院时,家属那个高兴劲儿,就觉得自己所有的辛苦都值得。她为自己能给别人带来幸福而自豪!
早在1994年,董晓茹便到全国闻名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进修精神医疗专业。为期一年的专业学习,她掌握了大量的医疗新技术及管理方法。次年,到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修心理咨询与治疗,使其业务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医疗范围进一步拓展。2000年,她又到齐铁中心医院(即现在的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放射科和CT科进修影像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0年,董晓茹参加市卫生局举办的“医生护理技术表演大赛”,喜获病例书写第一名和全能第一名!谈起往事,董晓茹仍有些喜不自禁,她说:“全能第一名得来实在不容易,因为全能包括理论考试、体格检查、阅两张CT片、两张胸片,这对治疗精神病的医生来说,范围非常广。”另外,她还连续多年荣获医院的技术大赛第一名。这标志着,她的医术已炉火纯青。
2005年夏季,她担任男一病区主任。当时,医院还在建华区高头;她管理的病房在一楼,又阴冷又潮湿,环境很差,病人很少。医护人员开资没资金,工作没干劲,牢骚满腹。如何才能尽快扭转这种不利局面?!这无异是对她工作能力的一个考验。她充分扬长避短,利用自己多年在男病区工作的优势,带领科内医护人员积极主动开展“一切为了病人,真心关爱病人”的温馨服务活动。对出院病人进行电话回访,指导病人用药继续治疗。很快,便与患者家属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赢得患者家属的信任与依赖。每当病人旧病复发,家属无计可施,打来求救电话时,董晓茹便不论白天黑夜,立即带领护士像“及时雨”一样,赶到病人家属面前,把病人接到医院,悉心治疗。
这些年来,她先后多次到加格达奇、扎兰屯、伊吐里河、根河、哈尔滨、大庆、佳木斯、伊春等地,应患者家属之邀,登门接病人。她动情地说:“记得有一次,刚从扎兰屯接回来病人,便又接到一个求救电话,而当时已近傍晚。放下电话后,二话没说,买了两个馒头,一袋咸菜,便带着科内护士乘车赶往加格达奇。”
在全科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不到半年,科内住院病人已经超过40名!在董晓茹当主任的第二个月,科内医护人员分到“久违”的奖金。从那儿以后,科内效益逐渐好转,医护人员人心趋稳,工作越来越有干劲。大家高兴地说:“跟着董主任干,咱们有‘奔头儿’。”
如今,董晓茹早已是省内赫赫有名的精神病诊疗专家。省内外病人在家属的陪护下,纷纷慕名前来求治。
十年一梦猛回首
因患有精神病,建华区年已25岁的杨某,竟有十年左右足不出户。十年后的一天,当母亲陪着儿子在昔日熟悉的地方散步时,他仿佛大梦初醒,不禁感叹道:“现在城市变化太大了,跟我小时候记忆中的印象完全不同了。”此时,母亲心中不禁感慨万端,自言自语道:“这孩子幸亏遇见了董主任......”
2010年5月下旬的一天,年逾半百,明显比同龄人要苍老许多的杨某夫妇,陪着儿子来到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男一病区就诊。经了解,病人杨某在家经常打骂父母,摔砸家中物品,并且已经有十年未走出过家门。病人平日大小便都不知道上厕所,经常是随地方便,使家中臊臭熏人。偶一敞门通风,整个楼道内便弥漫着臊臭味儿。这些年来,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因为杨家有一个精神病,都不敢来杨家串门。母亲为儿子,常年不能上班,这给家庭造成十分沉重的经济负担。
在病房,杨某闷着头一声不吱;医护人员问他话时,他便十分蛮横,出言顶撞。经董晓茹确诊,病人为精神分裂症。董主任采取对症支持治疗,辅以先进的医疗设备。一周后,病情逐渐缓解,情绪逐渐稳定,与周围的医护人员和病友能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恐惧、冲动等精神症状消失。二十天后,在家人的陪护下,病人已能外出散步,并且心情十分舒畅。同时,也不再打骂父母,并且与周围人能正常相处。更为可喜的是,已能自己吃饭(原先需要家人喂饭),自己上厕所。
一个月后,病人病情明显好转,言行已像正常人一样。其父母大喜过望!
出院一年送锦旗
“如果我儿子在出院后一年之内不犯病的话,我给你送一面锦旗来。”董晓茹当时以为这只是患者家属出于感激而说的一句客气话而已,没想到,一年后,这位家属竟然真的送来一面写有“医术精湛奏奇效,医德高尚现真情”的锦旗。这背后又有哪些感人的事儿?
铁锋区20岁的小伙子周某,不幸患上了精神病。每当发病时,便烦躁、焦虑不安,无缘无故打骂父母,把家中值钱的东西往外扔。有时,拚命往高速公路上跑。周某的父母身体都比较胖,又不经常锻炼身体,但怕儿子被车撞坏,夫妻二人也只能气喘吁吁地在儿子身后紧跟着......周某的父母都是生意人,为照看他,连生意都没法做。这些年来,被患病的儿子折磨得身心交瘁,真是“苦不堪言”!
周某的父母也曾带着儿子到北京安定医院、洮南精神病院等省内外多家医院治疗过,但疗效均不理想。去年五月初,夫妻二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带着儿子来到董晓茹面前。
病人住院后狂躁不已,高声喊叫、用力踹门、砸东西、往外跑;纠缠周围人。经心理CT及细致临床检查,并结合病史和病人的临床表现,董主任为病人确诊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她用脑细胞活化剂、益智药,配合抗精神病药及中医中药耳针穴位治疗。一周后,病人兴奋、冲动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针对病情的改善,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一个月后病人病情明显好转,周某父母高高兴兴地把儿子接回家去。不久,周某的父母又开始做生意,而此时的周某已成为父母得力助手。夫妻二人想,儿子能有今天,幸亏遇见董主任,于是便送来一面锦旗谢恩人。
危重病人获健康
去年6月中旬的一天,内蒙古莫旗48岁的农民杜某,在家人的陪护下,来到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男一病区求治。此前,病人曾先后到多家医院就诊,但均因其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甲亢而遭婉拒,后由我市某县精神病院推荐到此治疗。
病人刚到病房,就脱下鞋到处乱跑,高声喊叫,打骂家人......经董晓茹详细检查后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由于病人还患有甲亢和心脏病,这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董晓茹便请内分泌科和心内科的专家会诊,拿出综合治疗方案。在治疗甲亢和心脏病的同时,精神病病情得到明显控制。一周后,病人病情趋于稳定,冲动打人、高声叫骂、到处乱跑等临床症状均消失;情绪稳定,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士的护理。一个月后,病人甲亢、心脏病和精神病均明显好转,达到临床痊愈。
杜某出院后,一直在董主任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至今,病情未再复发且已能下地干农活,这让其家人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摘自鹤城晚报周末版——北国周末2012年7月20日第29期(总第9207期) 特约记者 高秀文 董晓明 记者 沙宝刚)
男一病区主任董晓茹
查房
男一病区全体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