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

呼吸正常的感觉真爽

时间:2012-09-07编发部门:宣传科稿件提供:浏览:820

    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兼一病区主任于湘春教授,以高超的医术、先进的医疗设备和细致入微的优质服务,为众多呼吸系统病人重新找回健康。当饱受疾病折磨的病人终于能像健康人一样呼吸时,他们情不自禁地感叹到:

 呼吸正常的感觉真爽
 

      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兼一病区主任于湘春教授,不仅精通重症哮喘、慢阻肺、肺心病、呼吸衰竭、肺栓塞、重症肺炎、肺间质疾病、肺癌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治,尤其在治疗慢阻肺、呼衰、重症哮喘等疾病时,采用无创面罩机械通气治疗,使病人免受气管切开之苦,缩短了住院时间,从而为病人减轻了经济负担。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赢得众多病人及其家属交口称誉,省内外患者纷纷慕名而来。

    于湘春,1987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兼任齐齐哈尔市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市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1994年,她到国内颇负盛名的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系统学习呼吸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长达一年的进修,使其医疗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次年,又到哈医大二院专修纤维支气管镜及镜下治疗。多年来,坚持不懈钻研业务,取得可喜的成就:先后开展新技术多达10项!发表国家、省级论文10余篇,撰写论著一部。还荣获4项市科技成果奖、五项教学成果奖。多次在齐齐哈尔医学院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定中被评为“A级”。

    开始从事“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这一崇高而伟大的职业以来,她就把自己的工作看得很神圣。认为既然患者以性命相托,就绝不允许医生有丝毫马虎大意,就要求医生必须尽心竭力对病人进行救治。行医二十五年来,兢兢业业干工作,认真细致待病人,无论何时,病人在她心中都是第一位的。为了做一名优秀的医生,她默默地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于湘春略显愧疚地说:“我爱人对我的工作有很大支持——经常是夜晚睡梦中,接到医院电话,说有重患急需救治,就马上打出租车陪我到医院,然后自己再打出租回家......”她的辛劳喜获丰厚回报:2005年,荣获省卫生系统“廉洁行医诚信服务标兵”。2010年初,又获三项殊荣:全省卫生系统2009年度“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9年度全市卫生系统创建群众满意医院活动先进工作者及本医院2009年度“十佳”医务工作者。2011年,被医院评为先进工作者。不久前,荣获医院“党员先锋岗”荣誉称号。


无创通气救“呼衰”
 

    今年春节前的一天晚上,龙江县56岁的李女士因病情危重,被家人抬到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一病区。于主任接到电话后,急忙打出租车来到医院。
    她发现,病人当时呼吸急促,大汗淋漓,口唇发绀。经问诊得知,病人患有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已近20年,来附属二院前因病情持续加重,已在当地治疗10余天,但始终未见好转。经查体,发现病人双肺广泛性哮鸣音;查血气分析,结果表明患者体内严重乏氧,二氧化碳潴留,这说明患者已经严重呼吸衰竭。遂确诊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呼吸衰竭”。

    鉴于病人病情危重,她建议病人到ICU进行气管插管,但病人家属不接受这种治疗方式。于主任随即决定给予病人“无创面罩呼吸机机械通气”。采用无创面罩机械通气治疗,可使病人免受气管切开之苦,缩短住院时间,从而为病人减轻经济负担。在无创机械通气的同时,给予抗炎、平喘、化痰、补液,改善心肺功能药物治疗。仅仅过了一天,病人病情明显缓解,呼吸平稳,双肺哮鸣音减少。

    继续给予无创机械通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调解通气参数。10天后,患者安全撤机。之后,继续进行药物治疗,20天后,李女士痊愈出院。


“呼吸暂停”有良策
 

    今年“春节”后的一天,在上海从事金融管理工作的王先生回齐市探亲期间,因感觉头晕、乏力、胸闷,遂来到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一病区就诊。

    经于主任问诊得知,34岁的王先生平常睡觉打鼾,呼吸间停,经常在夜里被憋醒,这种情况已经持续近四年。另外,病人还患有高血压,已经连续用药三年,但降压效果不理想。经验丰富的于主任,建议病人做“多导睡眠监测”,以查明病因对症治疗。

    经多导睡眠监测,发现病人夜间血氧饱和度仅为60%--70%(健康人不能低于90%),遂确诊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该病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可引起高血压、冠心病,导致猝死;可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它在我国的发病率为7%-13%。1989年美国统计,如果患者每小时的睡眠呼吸暂停超过20次,5年病死率10%-13%,8年病死率则高达37%!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睡眠及生活。目前,全世界每天约有3000例死亡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有关。

    随后,于主任制订出周密的治疗方案,给予夜间无创面罩持续正压治疗。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及血压。监测结果显示,病人血氧很快达到93--95%;三天后,血压降到正常值,头晕乏力症状亦明显缓解。患者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一周后,患者身体恢复健康。临出院前,于主任叮嘱王先生购置家用无创面罩呼吸机,继续在家中维持治疗,以减少并发症,使其能够正常工作、生活。
   

 

诊治及时危转安
 

    5月11日傍晚,于主任正要下班回家时,建华区年逾古稀的高先生,被护士用轮椅急匆匆地推进呼吸内科一病区。此时,病人整口鲜血,因病情危重已不能独立行走。

    原来,病人在来医院就诊之前,在家已经间断咯血两天,每天约100毫升左右。同时,伴有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经于主任查体,发现病人右肺呼吸音减弱,可闻及少许水泡音。据家人介绍,病人既往有右下肢深静脉血栓,有间歇性跛行已一年左右。于主任根据初步检查结果及病人既往病史综合考虑,患者可能存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急查“D-二聚体”,发现D-二聚体明显增高,达2080ug/ml(正常值为500ug/ml以下),疑似急性肺血栓栓塞症。于主任当机立断,决定立即给予抗凝及硝酸酯类药物治疗,避免用止血药。

    次日,进行CT肺动脉造影检查,发现病人右下肺动脉干血栓形成,遂确诊为“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给予抗凝、溶栓对症治疗,仅仅三天,患者咯血明显减少,胸闷、气短减轻。继续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五天后,病人咯血停止。半个月后病情明显好转出院。临行前,病人家属感触颇深地说:“幸亏于主任诊断准确,治疗及时,不然的话......”

快速确诊医重症
 

    “五一”前夕,泰来县39岁的秦先生,因高烧持续不退,咳血、呼吸困难,被一位戴着口罩的亲属扶进附属二院呼吸内科一病区。

    于主任接过病人的CT片,仔细阅片后发现,病人双侧肺部可见毛玻璃样及斑片样阴影,双侧胸腔积液、心影增大(表明有心衰)。她立即给予病人急查动脉血气分析、D-二聚体检测及相关检查,很快就做出明确诊断:病人患有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损害。迅速确诊,为及时对症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

    重症肺炎为季节性疾病,每年春秋和初冬时节高发。它以病毒感染为主,发病急、进展快,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死亡率极高!

    于主任马上对病人进行积极的抗病毒、控制感染、抗凝、纠正心衰,保护肝肾及支持对症治疗。刚住院时,病人因病情危重,夜间不能平卧,只能半卧位休息,深受疾病折磨。由于确诊迅速、救治及时、措施得力,仅仅过了一周,肺部CT检查结果表明,病人肺部炎症已明显吸收,胸部积液也已消退,呼吸困难明显缓解。晚上睡觉时,已如平常一样。

    在于主任的精心治疗下,病人病情迅速好转;又过了两周,秦先生痊愈出院。

 

(摘自鹤城晚报周末版——北国周末2012年9月7日  特约记者 董晓明 记者 沙宝刚)



于湘春主任



于主任与医护人员了解病情



研究治疗方案,布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