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15
-
08-15
-
06-18
-
04-24
-
08-13
-
08-13
——记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医疗团队
儿童——祖国的花朵、家庭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为了助力儿童的健康成长,齐医附属二院儿科18名医护人员在修建华主任的带领下,努力拼搏,积极进取,攻坚克难,硕果累累。目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治水平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仁爱塑美德 精诚传佳话
科主任、儿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修建华,自1977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后,就一直工作在儿科诊疗的岗位上,如今已整整35个年头。35年来,她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救助了多少个幼小的生命。只要电话铃声一响,无论是在午休还是在深夜,她都会迅速出现在患儿面前。多年来,在她的辛勤钻研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喘憋性肺炎、病毒性心肌炎、小儿腹泻等儿科疑难重症都一个个被她征服。这就是修建华主任,她用执着和仁爱成就梦想,她用努力和奉献创造奇迹。
2011年10月底的一个下午,正赶上修主任带班,突然接到妇产科电话,声称一产妇因胎膜早破两天,已在当地医院保胎治疗,胎心监护提示胎儿宫内窘迫急来我院行剖宫产,需要儿科医生前往手术室监护。修主任闻讯后未来得及吃饭,便带上新生儿抢救箱火速赶往手术室,当新生儿娩出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孩子由于胎儿宫内窘迫时间过长,全身到处都是黄色的胎粪,浑身青紫,没有呼吸,不哭,酷似一个刚从粪池里捞出的孩子。见此状,修主任当即判断孩子是胎粪吸入引起的窒息,立即采用气管插管进行气管内胎粪吸引后气囊加压给氧,半分钟后孩子有了微弱的心跳,修主任立即给孩子进行了胸外心脏按压,1半分钟后,孩子皮肤红润了,开始哭了,出现自主呼吸了。此时,满头大汗的修主任顾不上擦汗就马上为孩子清洗了胎粪,清洗干净后迅速将孩子转至新生儿抢救室,在开放式抢救台上进行心肺监护、洗胃、开通静脉通路以及呼吸循环支持治疗,刚开始孩子仍处于兴奋状态,时有抽搐,经过约4小时的积极抢救,孩子渐渐安静下来。经过进一步诊查发现孩子患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孩子在修主任和全科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1天后转危为安。随后给孩子又进行了一个疗程的高压氧治疗,最终孩子的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宝宝长胖了,爸爸妈妈的脸上也绽放出了幸福的笑容。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围产期各种因素引起的脑血流减少导致的脑缺氧表现。如不积极治疗,轻者引起多动、注意力不集中,重者引起脑瘫、智力低下。故早在2001年初,修主任就在我市率先开展了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疗效。目前,我院是市内唯一的采用婴儿高压氧舱开展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医院,安全系数大,一舱一人,应用前后进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减少并发症,更适于新生儿的临床应用。现已救治五千余患儿,无一例不良反应,使鹤城宝宝在家门口享受到了北京、上海和广州的高级医疗服务。
无须扬鞭自奋蹄,天道酬勤石开花。如今,附属二院儿科在修主任的带领下,金晓秋、陈静、李冬梅、尹家林、郑纯凤等年轻一代医生迅速成长,她们正在以火样的热情续写着儿科的新篇章。
护理展英姿 生命绽异彩
杨春鸿护士长是儿科护理战线的一个老兵,她1987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医学院护理专业。多年来,她勤勉自强,虚心好学,掌握了过硬的儿科护理理论与实践技能,经过25年的垂练,她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理专家。儿科病房里留下了她奋斗的足迹,齐医学院本、专科的讲台上留下了熟悉的身影,全省护士创新大赛金鹰奖培训教师的名单里留下了她的名字。
杨护士长总是默默承担着责任,奉献着青春,用她那超一流的静脉穿刺技术和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无比热爱,为无数生命垂危的患儿架起了一座通往救治成功的希望之桥。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加之独生子女时代的来临,儿科护理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孩子那一张张稚嫩可爱的小脸,家长那一双双紧张焦虑的眼神,都给儿科护士心里增添了无数压力与责任。为了避免纠纷,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杨护士长总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全科护士积极加强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的培训与考核,认真开展优质护理病房工作,强化“四心”服务理念与沟通技巧,在全科护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儿科护理工作得到了患者及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齐医附属二院儿科医疗团队医疗以高超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为儿童健康保健护航。她们在医疗卫生这个大舞台上,用精诚诠释着责任,用真情书写着大爱,用奉献铸就着芳华。她们是儿童健康的保护神,她们是幸福家庭的捍卫者。
(摘自鹤城晚报周末版——北国周末2012年9月7日 特约记者 高秀文 记者 沙宝刚)
修建华主任与金晓秋医生、杨春鸿护士长看到患儿迅速康复,露出了舒心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