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

诊疗前沿谱赞歌

时间:2012-10-28编发部门:宣传科稿件提供:浏览:666

 

——记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

 

    医生,快,病人没有呼吸了,赶紧抢救;医生,快,病人没有心跳了,赶紧抢救......这里就是医院诊疗工作的最前沿—急诊科,他们天天与时间赛跑,日日与死神搏斗,随时上演着生死速递的紧张画面。附属二院急诊科作为医院诊疗的急先锋,他们分秒必争,恪尽职守,无怨无悔,用精诚和仁爱谱写着一曲曲生命赞歌。
 

团结奋进打造精湛团队
 

    急诊科主任王树,现任黑龙江省医学会急诊急救专业委员会委员,齐齐哈尔医学会急诊急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2011年获得了医院“十佳医务工作者”光荣称号。

    二十余年来,王树主任技术精益求精,带领科室医护人员锐意进取,努力践行“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和“时间就是生命”的诊疗理念,积极改善诊疗环境,更新诊疗设备,用精诚和奉献打造出了一支高素质的急救队伍。目前科室拥有医护人员22名,其中主
医师1名,副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2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4名,护士10名。对内外科急症、各种发热、各类感染、各种休克以及中毒、窒息、溺水、中暑、触电等疾病的抢救炉火纯青。 

 

紧急时刻上演妙手回春
 

    急诊科里的每一天,都充满了紧张和挑战。今年五月的一天上午,一位呼吸、心跳停止近10分钟的病人被送到了附属二院急诊科,全科医护人员在王主任的带领下,立刻投入到了紧张的救治中,气管插管、心脏按压、建立静脉通路、注射强心剂、电击除颤……,半个小时过去了,此时,王主任和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们都已汗流浃背,而患者却仍未出现生命迹象,望着家属焦急的目光,王主任鼓励大家不要放弃!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 35分钟、40分钟,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病人终于出现了自主呼吸和心跳,意识也慢慢恢复,看到亲人起死回生,病人家属泣不成声,不停地表示感谢。

    2010年秋天,我市嫩江大桥附近发生了一起重大交通事故,数十人身受重伤,需马上救治。附属二院急诊科得知消息后,立即启动了绿色通道,王树主任一方面迅速组织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准备抢救设备及药品,另一方面为确保抢救的效果和质量,立即向院长及医务科长报告伤情,请求技术支援。眨眼功夫,普外科、骨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等科室的主任都带领着各自科室的骨干医生赶到了急救现场,快捷、高效、高水平的强大急救阵容很快形成。当病人一个个被送进附属二院急诊科时,一场别开生面的重大抢救有条不紊的顺利展开,预检分诊、判断伤情、专科救治……,直到病人悉数抢救完毕,大家才发现,医院上下这番“生死速递”,竟挽回了35条生命!正是这样一种团队精神,正是“时间就是生命”的工作作风,让即将逝去的生命再露生机,让即将破碎的家庭再展新颜。

 

执着坚守尽显天使情怀


 

    20多年,护士长王咏梅一直战斗在急诊护理岗位,面对急诊工作的紧张与危险,她从未害怕和动摇过,始终以顽强的工作作风拼搏在急诊护理第一线,苦练基本功,认真总结急诊护理的特点,用亲情温暖病人,用真情服务病人,用热情帮助病人,用博爱包容病人。洗胃是急诊科最常见的护理技术之一,但确要求护士具备高超的技术和高度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因这类病人及其家属常常会表现出烦躁和不配合,而且病人呕吐物味道难闻,如果病人进食了肉类食物还会造成胃管堵塞,这种情况下,王咏梅护士长都会以身作则,积极带领护士完成抢救任务。

    为了更好提高全科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与综合素质,王咏梅护士长将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贯穿在日常工作中,定期组织开展静脉穿刺、心肺复苏以及各类抢救仪器使用的培训与考核,按时组织全科护士开展护理查房、规范护理程序,并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提高整体护理意识,交流成功护理经验,以满足急诊病人的健康需要。多年的急诊护理实践使王咏梅护士长更多了一份责任与执着。她坚信,护理岗位虽然平凡,但只要全身心投入,就能驱散病人心头的阴霾,点燃病人恢复健康的希望之光。

 

(摘自鹤城晚报周末版——北国周末2012年10月28日  特约记者 高秀文 董晓明 记者 沙宝刚)
 


 

急诊科医护人员正在抢救急诊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