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

颅脑重病轻松治

时间:2012-12-14编发部门:宣传科稿件提供:浏览:671

——记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刘增良等人,不仅对治疗脑肿瘤、脑动脉瘤、脑出血、脑积水、外伤性颅内血肿及垂体瘤等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健康的疾病十分精通,尤其是面肌痉挛和三叉神经痛的微血管减压术市内首屈一指,省内领先!他们以精湛的医术和细致入微地护理,让省内外病人抱着希望来,带着满意走。
          

 

微创治疗的带头人
 

    神经外科现有6名医生,10名护士,其中,两名医生具有研究生学历。科内拥有德国蔡司显微镜、神经外科动力系统和内窥镜等先进医疗设备。科室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疗法的同时,学习引进国内新技术、新疗法,大力开展“创伤小、出血少、痛苦轻、恢复快”的微创治疗。科主任刘增良,无异是科内微创治疗的开拓者、市内同行中的佼佼者!

    刘增良,1995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医学院临床医疗专业,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兼任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委员会委员、秘书,中华中青年神经外科交流协会委员。他曾到哈医大一院进修,通过一年的学习,使其对治病理念有了更高层面的认识,同时,接触到大量疑难病例,获益匪浅。此后,又先后到北京、上海等地进修,并在临床医疗中勤奋钻研,使其医术得到迅速提高,渐臻炉火纯青。

    他在市内率先开展了经鼻蝶入路内窥镜辅助行垂体瘤切除和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的微血管减压术等微创治疗。神经外科微创治疗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功能,把损伤降到最低限度,接近于“零”。从2008年7月至今,他已为300多例面肌痉挛和三叉神经痛病人进行微创治疗,治愈率高达99%!如今,神经外科约有60%左右的病人都可以进行微创治疗。他的脑肿瘤切除、脑动脉瘤夹闭手术,在市内亦居于领先地位。

    刘增良勤于医疗科研工作,成果颇丰。参编著作三部,发表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今年,他主持的“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治疗研究”被省教育厅立为科研项目;他主持的“微血管减压术对颅神经疾病的临床治疗研究”已通过市科研成果鉴定。

    突出的工作业绩,让他荣获医院的“十佳医务工作者”,还多次被评为齐医学院先进个人。
   

 

二十载剧痛一朝除
 

    三叉神经痛,因其发病时表现为刀割一样的剧痛,又被称为“天下第一痛”。梅里斯区年过八旬的张女士,被该病折磨20多年,她万万没想到,在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竟让刘增良轻而易举治愈了......

    2009年9月初的一天,张女士因上牙阵发性刀割样剧烈疼痛,牵扯左侧面部肌肉疼痛,被孝顺的儿女送到附属二院神经外科就诊。张女士患病20多年来,一直被误诊为牙疼,但拔掉几颗上牙后,疼痛仍未缓解。疼痛严重时,病人不敢刷牙、洗脸,不敢咀嚼,大有“痛不欲生”之感!有时,出门吸口凉气,都能诱发疼痛发作。由于疾病折磨,病人极度消瘦。

    刘增良根据病人临床表现,确诊为“三叉神经痛”。该病发病人群年龄大多在30岁到60岁之间,疼痛部位位于头面部,单侧病人多见。发作时表现为刀割样、烧灼样、电击样一过性剧痛,每次发作几秒到十几秒不等,每天发作几次,甚至数百次。它给病人的生活起居,尤其是饮食方面带来很大不便。长期发病,造成病人营养差、体弱;易误诊为牙疼,进而导致错误的治疗结果:拔牙。

    考虑病人年老体弱、心脏功能差,原则上不适合开放性手术治疗,但应病人及其家属的强烈要求,遂对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这种手术切口小、微骨窗,难度很大,技术要求很高,危险性大。两个小时后,刘增良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十天,病人痊愈,而且至今未复发。从2008年至今,刘增良已为近百例三叉神经痛病人成功解除疾病困扰。

微创巧治面肌痉挛
 

    在市内某机关工作的乔女士,不仅人很漂亮,而且仕途一帆风顺。但她却不幸患上了“面肌痉挛”。去年9月18日,她慕名来到刘增良面前求治。

    33岁的乔女士患病已近5年。最初,她以为自己应酬多、休息不好,导致的眼皮跳,没想到,后来却日益加重。有时,在台上讲话或者参加社交活动时,说话越多,面颊抽动越严重,这让她十分尴尬,内心非常痛苦。

    刘增良说,大多数面肌痉挛病人早期都误以为是“眼皮跳”。大部分病人随着疾病的进展,发展成下眼睑不由自主地跳动。病情严重时,带动整个面颊不停地抽动,面部肌肉僵硬。它不仅严重影响美观,甚至会影响患病一侧眼睛的视力,给病人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

    面肌痉挛的传***疗方法,早期针灸、中药及肉毒素穴位注射;晚期也可以选择肉毒素,但需经常注射,无法根治。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内部分大医院开始开展“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根治性治疗面肌痉挛。

    刘增良决定为乔女士行微创治疗。他把手术部位选择在耳后、发际内,切口隐蔽,丝毫不影响美观。这种微创治疗方式有效率高达99%。术后十天,乔女士重新恢复自信心,高高兴兴地告别了病房。


动脉瘤病人获新生
 

    9月23日晚上,讷河市68岁的钱女士吃完晚饭后,突发难以忍受的剧烈头痛,并发生喷射样呕吐数次。家人急忙把她送到当地医院。经CT检查,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家人不敢怠慢,忙请急救车把病人送到附属二院神经外科病房救治。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东北地区常见、高发病,它是某些疾病共同的临床表现。病因多见于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其次,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所致。脑动脉瘤大约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70%左右。它具有发病急、进展快、后果非常严重的特点。大约有1/3左右的病人来不及到医院就已经死亡。其中,有1/3的病人在诊治过程中死于二次出血。仅仅只有1/3的病人有幸得到治疗,但这1/3的病人中,大约有15%左右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

    此时,病人已处于浅昏迷状态,急诊行相关检查。CTA检查证实为“脑动脉瘤”,病人急需手术治疗。但此时,手术治疗的风险极高,病人极有可能死在手术台上,并且手术难度极大,技术要求非常高。但如果不手术,就会错过最佳治疗期。刘增良主任毅然决定为病人急诊开颅行“脑动脉瘤夹闭术”。手术整整进行了7个小时,术后12天,病人未留下任何后遗症,痊愈出院。

    从2005年至今,刘增良以其精湛的医术,为50余例生命垂危的脑动脉瘤病人重新找回健康。


“天幕缘”上施绝技
 

    11月8日,嫩江县58岁的秦女士,因头晕、左侧视野偏盲,慕名来到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刘增良面前就诊。

    经核磁共振检查发现,病人患有“天幕缘脑膜瘤”,肿瘤深部与三脑室深部毗邻,近中线部位。肿瘤周围神经密集,血管丰富、脑组织功能结构非常重要。生长在此部位的脑膜瘤临床比较少见。病人必须进行手术治疗,但手术的难度极大,风险极高:医生不仅需要具有高超的医术、丰富的临床经验,胆大心细,还必须手很稳,不能出丝毫差错,否则后果很严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做这种高难度大手术,犹如在刀尖上起舞——悬得很!

   术中发现,肿瘤大约有鹅蛋大小,血供非常丰富。刘增良小心翼翼地用了11个小时,终于把肿瘤彻底切除。术后,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清语明,肢体活动正常。目前,病人正在康复中。从2004年至今,刘增良已成功救治50余例此类病人。

 

胜似亲人待病人
 

    神经外科以护士长李四安为首的护理团队,是一支团结向上,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护理团队。她们甘于奉献,认真负责,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待病人胜似亲人,赢得众多患者及其家属的高度赞誉。

    李四安,本科学历,从事护理工作已长达26年,具有丰富的护理经验、高超的护理技能及抢救工作经验。担任护士长十余年来,以其出色的工作,多次被医院评为先进工作者。

    李四安针对科内病人重患多、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定期组织科内护士进行业务学习,培养护士观察病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她从基础护理、基本操作、各项技能进行培训,加强急诊急救意识。她率先开展了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并坚持每天查房,重患床旁交接。责任护士为重病人洗头、剪指甲、翻身、叩背、吸痰、鼻饲等各种护理,她们不怕脏、不怕累,一心一意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

    今年年初,铁锋区年已古稀的李女士,因突发脑出血被送进神经外科病房。护士长李四安了解到,病人无儿无女无人陪护。刚到病房,病人便呕吐不止,尿便失禁。李四安立即为病人擦净呕吐物,脱去尿湿的外裤,并为其擦拭身体。随后,积极联系病人的亲属。当病人亲属到来时,李四安已为病人静点上药物,病人生命体征已平稳,亲属非常感谢......

           
(摘自鹤城晚报周末版——北国周末2012年12月14日第50期(总第9350期) 特约记者 董晓明 高秀文 记者 沙宝刚)

 


神经外科主任刘增良
 



查  房
 



神经外科全体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