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15
-
08-15
-
06-18
-
04-24
-
08-13
-
08-13
——记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肾内、内分泌科主任张健教授
她不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能力超群。虽然身为全院医护人员最多科室的带头人,肩负着肾内、内分泌和血液透析室的领导工作,并同时承担着医院、医学院的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但仍游刃有余,轻松应对!她就是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肾内、内分泌科主任张健教授。
国内领先仍登攀
张健对急、慢性肾小球疾病的诊治、慢性肾衰竭一体化治疗,个体化、生理性血液透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甲状腺及垂体疾病的诊治水平虽已居于国内先进行列,但不懈进取的她,仍勇攀医疗科研高峰。
张健,1991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医学院;2004年哈医大研究生班毕业。主任医师,教授。兼任省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委员、省伤残鉴定专家组成员;市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市血液净化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市糖尿病健康教育协会副主任委员,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成员。
她曾到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北京大学附属一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及哈医大一院进修肾脏病、血液透析、糖尿病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治。擅长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狼疮性肾炎、血管炎、肾功能衰竭、尿路感染等肾病的诊治,并开展了尿红细胞形态检查鉴别肾性、非肾性血尿及肾活检技术。还开展了个体化、生理性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等各种血液净化治疗。在糖尿病的诊断、分型及治疗上与国内先进水平接轨。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和大血管病变的检测方法,形成强化监测、强化诊疗和教育相结合的糖尿病治疗体系。对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抢救成功率很高。对甲亢、甲减、甲旁亢、甲旁减、亚甲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诊治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出色完成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她在教学、科研领域亦成就斐然,荣誉颇多!撰写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4部。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科技成果奖4项;市医疗新技术应用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齐齐哈尔医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齐医学院学科带头人、附属二院“十佳医务工作者”。多次被评为医学院“三育人”先进个人,医学院优秀青年教师,连续四年荣获医学院教学质量优秀奖。她带领的科室荣获省卫生厅“三八红旗先进集体”、医学院先进集体。
团队建设不松懈
张健十分注重团队建设并常抓不懈,这使科内医疗水平整体得到大幅提高。在她的带领下,科室确立了“医心慈、医术精、医纪严、医风正”的工作理念。
科内现有32名医护人员,10名医师中,5人具有硕士学位。张健每次查房时,都会毫无保留地谈自己的经验体会,而这些内容,许多是书本上难以找到的。比如,对于酮症酸中毒病人脱水情况的观察,教科书上要求观察皮肤的干燥程度和弹性变化,而张主任提醒大家,心率的加快和肌酐的升高可能更为准确,更为客观。张主任每天都会精心挑选一个病例来做教学专题,从流行病学、发病机理、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全面讲解,使下级医生的理论水平和诊治能力迅速得到提高。当有外出学习机会时,张主任总会把机会让给年轻医生,尽最大努力让他们开拓视野,求取“真经”。当年轻医生有困难时,她会抽出宝贵的时间,和他们一道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张主任经常参加国内、国际大型学术交流会,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新技术、新疗法,并将其应用到临床医疗,极大地提高了诊治水平。同时,她组织科内医生每周两次业务学习,把新知识传递给下级医生,提高科内学术氛围,提高科室整体医疗水平。在临床遇到疑难病例时,及时复习国内外医疗文献,通过集体讨论,制定合理的医疗方案。 她狠抓住院医师“三基三严”,同时要求主治医师以上者,要注重医疗科研能力的培养。目前,科室在研项目多达5项。
他们运用25台一流的血液净化设备,开展各种血液净化治疗。特别是颈内静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给血液净化病人提供了良好的血管通路。目前,维持透析病人100余人,年龄最小的仅有9岁,最大的97岁,年透析12000余人次。先进的进口水处理设备、透析原液、高质量的透析器及个体化、生理性透析方案,大大提高了尿毒症病人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
爱心科室暖病人
张主任带领医护人员倾力打造“爱心科室”,真心实意情暖病人!用博大的爱心,细致入微地服务,去温暖、抚慰患者的心灵。
当与病人讲解病情时,她常会握住病人的手,注视着对方,细心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正是她那颗坦诚的心,拉近了与病人之间的距离。她还有一个好习惯:每天早上和下午快下班前,她会不辞辛苦再查一次房,了解病人的饮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饮食指导和病情讲解,此举既增进了医患关系,又可适时改进治疗方案。
张主任是一位很有爱心的人。每天查房时,她关切的目光,往往留驻于社会底层弱势群体患者身上。详细询问他们的病情、服药效果、对医护有何要求,能减的费用马上交待在场的医生减下来。她谆谆教导科内医生,要时时、事事为病人着想,可查可不查的项目就不要检查,可开可不开的药物就不要开,能省的尽量省。
在治疗糖尿病过程中,张健还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包括合理饮食、健康生活方式及积极参加运动等。特别是对出院患者的定期随访、健康指导,增强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发生。
在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重症患者时,她制定周密的治疗方案,经常是亲自调整胰岛素滴速,有时整夜守护在患者床边观察生命指征及液体出入量,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兢兢业业为病人,赢得病人及其家属由衷感激,她成为有口皆碑的好医生!
2012年,肾内、内分泌科免费接送市内透析病人12000多人次,仅燃油费一年支出就高达50000元左右!另外,科内还免费向透析病人提供午餐,为外地病人提供交通费。同时,定期召开“肾友”联谊会,成立了糖尿病病友俱乐部,加强医患沟通,帮病人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医术高超挽危重
在长达22年的行医过程中,张健兢兢业业、勤奋好学,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医疗经验。她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应用到临床,使难以数计的患者得到科学有效地诊治,及时挽救了众多危重病人的生命。
2012年初夏的一天上午,甘南县67岁的唐女士被家人匆匆送到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肾内、内分泌科病房;患者当时高度昏迷,生命垂危。经检查,患者血糖高达70mmol/L,已达到人的生理极限!张健为病人确诊为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患者血糖达到如此高的程度,按常规不可能有生存希望,一般都会放弃治疗。此时,医生神圣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张健毅然决定迎难而进!她立即带领全科医护人员奋力抢救:吸氧、静脉补液、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点稳定血糖、减轻脑水肿,纠正酸中毒等一系列得力措施。经过38个小时的急救,患者终于苏醒了。又进行一段时间精心治疗,患者病情趋于稳定。临出院时,患者家属激动地说:“真没想到老人还能活着回去,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医道精深诊疑难
富裕县65岁的李先生,反复低血糖,曾到多家医院就诊,但也无济于事。他的朋友钱先生是糖尿病人,曾就诊过张主任,并接受过张主任的健康教育。钱先生简单地认为李先生很有可能是早期糖耐量异常,只要找到张主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李先生遂听从朋友的建议,满怀希望地住进了附属二院肾内、内分泌科病房。
就在入院观察病情的当天,李先生的低血糖又反复发作。住院医生只好对症施治,反复采用吊针补糖。但奇怪的是,只要停止补糖,用不了多久,低血糖又会找上门来。这种没有找到“病根”的对症治疗,很被动,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张主任经过深思熟虑,认定病人分泌的胰岛素出了问题,决定当低血糖发生时,立即抽血测定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抗体。结果显示,胰岛素异常升高,并且胰岛素抗体阳性。病根终于找到了,这与张主任的预测完全一致。
诊断明确后,用强的松连续治疗两个月,病人胰岛素抗体转阴。从此,李先生摆脱了低血糖的纠缠不休,终于不需要反复补糖对抗低血糖了
(摘自鹤城晚报周末版——北国周末2013年1月18日第3期(总第9383期) 特约记者 高秀文 董晓明 记者 沙宝刚)
肾内、内分泌科主任张健教授
肾内、内分泌科全体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