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15
-
08-15
-
06-18
-
04-24
-
08-13
-
08-13
——记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主任李杰教授
傍晚,江畔,一群锻炼身体的人或单独或结伴徒步前行。经常来锻炼的人总能看见这样的一幕:一个中年男子时常隔着老远就热情地和另外一个人打招呼。“李主任,才来锻炼啊?”“是,最近身体怎么样?”两个人的对话在多数人看来不过是朋友间的寒暄,没有人能理解中年男子此刻的心情,那是历经生死后对救命恩人的感激与尊敬。
5年前,这名中年男子出现头晕、昏迷的症状,被送到医院时整个人奄奄一息,是生是死都是未知数。医生诊断他为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并为他制订了动脉溶栓的抢救方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手术,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实施这次手术,将病人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就是中年男子口中的“李主任”——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李杰。
是什么样的医生让患者如此的尊敬与感激?与李杰接触后,记者发现,作为一名医者,他不仅有高超精湛的医术,严谨细致的作风,还有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学者风范。
医者李杰
坚实臂膀领头人 科学管理章可循
李杰,附属二院神经内科三病区主任,1987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急性脑血管病治疗”协作单位负责人。擅长治疗频繁一过性脑缺血发作、颈动脉狭窄、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动静脉漏等疾病,对重症脑炎、脱髓鞘疾病、变性疾病等的诊治有着独到的体会。但说起他的独门绝招,还要数他所开展的神经介入技术治疗脑血栓及脑血管狭窄,作为我市唯一能开展该项技术的神经内科科室,附属二院神经内科三病区的名声享誉鹤城。李杰主任为了把这项技术学透学精,早在2005年特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师从国际知名的神经介入专家凌峰教授,全方位、系统地学习了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目前已成功独立开展了百余例介入手术,填补了我市空白,在省内享有较高的声誉,慕名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也为诸多患有该手术适应症的患者减轻了不少负担,让他们不出远门就能得到高水平的治疗。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名好的科主任,不仅是一名好医生,还必须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和全科业务的引领者。作为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的领头雁,李杰深知要想为患者提供优良的服务,只靠几名优秀的医生是不够的,必须要打造一个过硬的医疗团队才行,因此,李主任多年来身先士卒,言传身教,每当了解到先进的诊疗方法,他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大家;每当发现好的医疗专著,他都毫不吝啬地买给科内医生,这使他们倍受感动、深受鼓舞。
不论科里的患者多少,李杰都能亲自带领医护人员按时查房,尽管工作再繁忙,他也要挤时间亲自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进展情况,这既是对患者的负责,也是对科内其它医护人员工作的督促。在李主任的长期坚持下,科内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得到了不断增强。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李杰主任的带领下,,科室人员不但增强了学习和工作热情,也使科室整体实力得到不断提升,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不断好评。为了实现科室的科学管理,李杰主任严格按照医院管理制度,结合科室的自身特点,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使科内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科学化管理。
妙手“细丝”通栓塞 神经介入造福音
2012年秋天,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附属二院神经内三科的医生办公室里传出阵阵欢笑声,这要从一位来自甘南县的患者赵女士说起。几个月前,65岁的赵女士经常走路时不知原因就跌倒,且瞬间意识全无,被送到当地医院救治后,怎么检查也没查出到底得的是什么病。恐慌过后找到了齐医附属二院神经内科三病区李杰主任,李主任进行一番详细诊察后,为患者确诊为“左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锁骨下动脉盗血”,需要进行介入手术,否则极易导致脑干缺血,甚至出现脑干梗死,非常危险。经家属同意后,李主任立即为患者进行了介入手术,手术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赵女士现已出院近半年,再无跌倒等症状发生。家属欣喜万分,特赶来致谢:“原本以为,这种高水平的大手术只能去外地做,没想到,附属二院神经内科三病区让我们在家门口就把病治好了,这可真是我们的福气!”
慧眼识病诊断精 严谨细心是保证
李杰主任常教导科内的医护人员说,作为一个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对患者有严谨细致的态度。一位家住我市的苏女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59岁的苏女士常因心慌、胸闷到医院就诊,两年来她几乎走遍了市内所有医院的心内科,被确诊为冠心病,反复用药一年多仍不见好转。2012年12月的一天,她来到了附属二院就诊,不经意间遇见了李杰主任,交谈过程中,李主任了解到苏女士的症状,依据多年行医经验,立刻想到苏女士患的可能根本就不是心脏病,又经一番详细诊察后,李主任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判断,为苏女士确诊为“神经症的躯体表现形式”。这种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以往往容易被表象所蒙蔽而耽误治疗。苏女士在神经内三科医护人员的精心医治下迅速好转,现已康复出院4个多月,再无心慌胸闷症状出现。可见,一名医生能对一种疾病作出正确的判断,靠的并不单单是对患者一些表面症状的推测,更需要有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而李杰主任几十年的专业功底正是他洞察秋毫的可靠保证,严谨细致的工作方法正是他慧眼识病的坚实基础。
学者李杰
积极探索书为伴 潜心钻研赶超前
李杰主任自从事神经内科医疗工作至今,始终坚持不断学习、积极探索钻研,他说,要想做一名优秀的医生,就必须坚持学习,始终与神经内科学科前沿接轨,并不断地结合临床实践,反复研究和探索,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行。因此,为掌握到神经内科领域最先进的理论,他曾先后两次赴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北京宣武医院进修学习,师从国际、国内著名神经病学家——陈青棠教授和神经介入学家——凌峰教授,通过与专家的学习,他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医疗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现在,李杰已经是主任医师、教授,但是在专业知识面前,他却求学若渴,随时充电,在神经内科领域不断探索钻研。他的办公室里总少不了神经内科专业的书籍,空闲时间他总是喜欢自己一个人呆在办公室里,翻看那些与神经内科有关的专业书籍。在他的办公桌上,一本《神经系统解剖与临床》已经有些破旧,显然是被翻了一遍又一遍,李杰还像学生一样,认真地在上面用有各种颜色的笔画上各种标记。“现在,这本书我看了至少10遍了,但每看一次我就会有一次收获。”李杰说。
曾经有一位经常浑身乏力并伴有肌无力的女性患者,多年来赴多地多家医院就诊,被确诊过“格林巴利综合症”,也曾被按照“周期性麻痹”进行治疗,但始终不见好转。一次偶然机会,李杰主任了解到该患者的病情,经详细诊查李主任认为原来诊断可能有误,为慎重起见,他反复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病例,最后李主任为该患者确诊为“癌性肌无力综合症(Lambert-Eaton)”,这是一种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前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据有关报道称,该病的发病率仅为每百万人0.84个,临床上实很少见。确诊后,经李主任系统详细的治疗,目前该患者症状已逐渐好转。看来,李杰主任多年坚持学习绝不仅仅是为了养成个好习惯,为学而学,更是为了更好的医治患者,为医而学。
医者、学者,这是两个不同的角色,但对于李杰来说,他将各种责任都担在肩上,在两个角色中来回转换,一切都是为了患者的性命相托,一切都是为了神经内科的发展。对待工作,他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对待患者,他有一种视如亲人、奉献大爱的心怀;对待医学,他有一种积极探索、不断钻研的精神……多年的从医经验,使他感觉到要做一名好医生并不容易。尽管为了做好一名医生他可能需要付出毕生的努力,但是对于选择这个职业,他却终生无悔!
(摘自鹤城晚报周末版——北国周末2013年5月17日第20期(总第9491期) 特约记者 董晓明 记者 张颖 )
神经内科三病区主任李杰教授
李杰主任带领科室人员查房
李杰主任(右二)正在进行脑动脉支架植入术
神经内科三病区全体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