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

CT影像下寻找疾病的蛛丝马迹

时间:2013-07-06编发部门:宣传科稿件提供:浏览:792

——记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CT室主任杨滇
 

最近,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CT室主任杨滇正为一台新引进的飞利浦MX16CT的安装忙碌着。这是一件让杨滇极其兴奋的事情,对他来说,新设备的引进如同给冲锋疆场的勇士配备了最新锐的武器。身为影像诊断的权威专家,先进的影像设备无疑会让杨滇如虎添翼,凭借高精尖的设备和敏锐的洞察力,他将让更多的患者拥有生的希望。

 

科研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杨滇现为第二附属医院CT室主任、主医师,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儿科放射专业委员会委员,齐齐哈尔市放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齐齐哈尔市CTMRI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齐医学院学科带头人,医院科技委员会委员。
 

凡精研者,其技必精。杨滇主编了专业论著《简明影像诊断学》和专业教学辅导书《医学影像学学习指南》各一部;撰写国家及省级论文30余篇;完成医疗科研六项,教学科研五项,均获市科技局科研成果和医学院教学科研成果二、三等奖;开展院内新技术10余项。杨滇在实践中总结出东北地区正常成人肺叶肺段支气管壁厚度,为肺癌特别是中心型肺癌明确了诊断,找到了治疗依据。
 

没有CT的时候,中心型肺癌的诊断主要通过断层X线片看支气管腔内是否有肿块阴影,管壁是否规则、增厚或管腔狭窄、阻塞。CT能将支气管切层切得非常薄,支气管壁厚不厚、支气管腔窄不窄看得更清楚。但是,支气管壁多厚算正常?超过什么范围算增厚?杨滇查阅了一系列的资料,他唯一查到的就是人体解剖后的数值,而活体肺段支气管壁增厚的范围并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支气管壁是否增厚还要依据医生的主观判断。
 

2002年,杨滇开始了“螺旋CT支气管壁改变在中心型肺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的课题。杨滇对104例正常成人肺部螺旋CT扫描的中肺野区横断面图像行1mm重建层厚、1mm重建间隔和多平面重建,测量肺段及肺段以上支气管壁的厚度,并对27例中心型肺癌和11例支气管内膜结核的CT图像进行相同的后处理和测量,结果肺段及肺段以上支气管壁正常厚度从3.87±0.35mm2.45±0.5mm,各年龄组间及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
 

杨滇花了几年的时间致力于中心型肺癌支气管壁改变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普遍认可。2002年—2006年,杨滇关于支气管壁的课题研究被定为全市科研成果;2007年,杨滇进一步研究了支气管壁厚度与长度比值,并在《中国CTMRI杂志》上发表了《东北地区正常成人肺叶肺段支气管壁厚度的测量》一文;2009年杨滇开始研究肺癌的多参数诊断;直到2010年整个课题研究才结束,杨滇因此获市科技三等奖,他的研究结果更填补了我国无肺叶肺段支气管壁厚度正常值的空白。
 

临床经验成就CT专家
 

在鹤城影像医学界,杨滇是唯一一位临床(医疗)专业本科毕业并获医学硕士学位的医生。1983年,杨滇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进入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前身嫩江地区中心医院放射科工作。1990年,医院筹建CT和核磁室,杨滇专程到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和南方医院进修CT诊断和磁共振诊断。尽管我市CT医生多数毕业于影像专业,但这丝毫不影响杨滇成为行业翘楚,相反,他的临床知识和经验让他对疾病有更广泛的认识,做出的诊断也就比别人更准确。
 

一位四十多岁的女患者,因为膝关节疼痛,在我市某医院拍了CT,但是拍片后医生仍然不能确定病变原因。患者家属带着CT片,慕名来找杨滇。杨滇看过片子发现,患者右腿胫骨外侧出现明显骨性突起,腓骨出现骨的吸收。但因为CT片子都是断层影像,没有整个膝关节影像,杨滇一时之间也难以做出准确判断。
 

没有明确骨质破坏,没有明显增生,没有骨膜反应,应该是良性病变……杨滇一面琢磨着患者的片子,一面将断层的膝关节影像在头脑中摞起来,进行矢状位、冠状位重建,一个完整的膝关节影像在他头脑中形成,杨滇立刻做出了判断——患者很可能是骨软骨瘤。杨滇建议患者再拍一次X光片,而X光片的结果证实了杨滇的判断,患者正是骨软骨瘤。
 

“如果没有放射科的经验,这个患者就很可能就被诊断错,承受不必要的手术所带来的风险和费用。”杨滇说,不同于一般的临床科室只接触一类疾病,CT室会接触到各种疾病,所以CT室医生了解疾病的种类越多,判断疾病的范围就会越大,局限性就越小,才能给出更准确的诊断结果。杨滇觉得自己对CT片的准确诊断得益于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临床知识。
 

实际上,读片的结果也直接影响着临床治疗。一些疾病的症状很典型,通过患者主诉就能做出诊断,而一些症状不典型的病例就只能通过CT来进行证实。从事影像学诊断工作30年,杨滇的诊断水平在市内领先,专长于各系统疾病的诊断,尤其是肿瘤的诊断准确率高,一些肿瘤、会诊的片子很多临床医生基本都要拿给他看过确诊后,才放心地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心思缜密担起医者责任
 

CT强化扫描是检查脏器及软组织病变的一种必需的定性检查,很复杂,技术含量很高。同时,CT也是许多疾病的最终检查手段。杨滇说,诊断一种病,不只要准还要精,越是最终的检查手段,就越要谨慎。
 

前几天,一位老太太摔倒坐在地上,怕摔出骨折她到齐医学院附属二院拍CT检查。杨滇看片发现老人骨头有点支起的感觉,但是因为送来的CT申请单上没有写明老人摔倒多长时间,杨滇没有轻易推断老人是压缩性骨折。因为联系不上患者,杨滇没有把CT片返回到临床科室,一直把它压在手里,等待患者来取。快下班时患者才来取片,杨滇询问得知老人前一天刚摔倒,而从CT片来看,老人的骨头凸起并不是新形成的,杨滇因此断定老人只是退行性病变,而非骨折。
 

“如果不用心看片,就会造成误诊误治,就拿这个老人来说,如果只从CT片上看,很容易被诊断为压缩性骨折,但是把老人摔倒时间考虑进去,就把骨折排除了。如果按骨折来处理,老人不仅要躺三个月不能动,而且因为年龄大,术后可能更不好。”杨滇说,越是最终的检查手段,责任越大,因为再没有什么能检查的了,CT的诊断结果直接影响着病人的治疗。
 

现在,杨滇每天大约要看七、八十份片子,有时一副片子就有一大堆。凭借多年的经验和丰富的临床知识,大部分片子他很快就能给出诊断结果。但像这样压片是常有的事,临床科室和患者等了很久也不见CT结果出来,不是CT室工作效率低,而是杨滇要对每一个患者负责,有一点影响诊断结果的因素,他都不会轻易做出诊断。有一次,一个三十多岁的外科患者做了腹部CT,杨滇拿到CT片时才发现,患者竟然少了一个肾。“少一个肾的原因很多种可能性,可能是这个肾本身没发育,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手术摘除了。不详细了解病人的病史,就不能草率地下判断。”杨滇说。临床医生等着急了,打电话催促CT结果,杨滇赶紧让临床科室通知家属到CT室来。通过询问病人家属,杨滇得知患者缺少一个肾是因为身上长瘤摘除了,了解清楚情况后他才对病人的病情做出诊断。
 

“发现有病变的情况,我们就要把所有可能因素都考虑到,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影像。”于是,杨滇常常在装有CT片的袋子上标上“问病史”、“要老片”等字样。“临床送来的申请单有时对患者的主诉、病史等写得很简单,殊不知这直接影响到CT医生的诊断结果。我们要对患者负责,就要把每一个器官组织都看到,就要了解每一个与患者病情有关的因素。有的时候一些因素临床医生可能也没考虑到,询问临床医生也不能详细了解患者病史,联系不上患者我们就只能把片压下来,等待患者或家属取片时做进一步诊断。”杨滇说。
 

多年的影像学实践,杨滇感觉到医生也有无力的时候。面对治疗中的挫折,许多时候医生有着万般的无奈,因为医疗水平永远在追赶着疾病,追赶着疾病的机理和变化,而当技术的力量尚未超越疾病时,医生仍会力不能及。正是为了提高图像质量和诊疗速度,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引进了飞利浦MX16CT。相比于现在的设备,新设备信息多了,技术也更成熟,对影像能有进一步的研究。杨滇说,经过设备安装和人员培训后,新设备很快就能投入使用,新设备将加深他们对疾病的认识,也将让他们以更精湛的技术为患者服务。

 

摘自鹤城晚报周末版——北国周末201375日第27期(总第9537期) 记者 张颖  文 特约记者 董晓明 摄)



CT室主任 杨滇教授



杨滇主任与科室人员探讨病例



附属二院CT室全体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