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15
-
08-15
-
06-18
-
04-24
-
08-13
-
08-13
——记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主任马晓欧
马晓欧采用的是介入治疗手段。多年来,马晓欧就是这样凭借先进的介入治疗手段和一双灵活的妙手,通过在患者体外操纵导丝,扼杀在患者体内作怪的疾病,让一个个濒死的生命起死回生。
介入治疗造福鹤城患者
作为一个医学名词,介入治疗对于许多人来说还很陌生。简单地说,介入放射学是采用高科技影像设备,通过在人体某一部位开一个小洞,然后用一根导管深入患者体内血管,进行修补、扩充、疏通工作的微创腔内手术治疗。
马晓欧是我市较早开展介入放射治疗的专家,曾于2003年到北京安贞医院进修学习介入治疗技术。如今,在介入治疗方面,他已经算得上是业界的翘楚。近年来,他还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分段栓塞应对块状型肝癌血管门残留现象研究》等科研成果还在市内、省内多次获奖。临床治疗经验颇丰的他擅长各种实体良、恶肿瘤的介入治疗,外周血管疾病以及非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介入放射学虽然只有三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但其安全性高,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可以应用于人体各个部位,因此越来越得到患者的认可。”马晓欧说。
介入疗法可以治疗许多过去无法治疗或内、外科治疗效果欠佳的疾病。谈到介入治疗优势,马晓欧说,对于内科疾病,介入治疗的优势在于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既可大大提高病变部位药物浓度,又能大大减少药物用量和药物副作用;而对于外科疾病,介入治疗优势在于无需开刀暴露病灶,只需几毫米的皮肤切口,就可完成治疗,从而降低了手术的风险,减少了对身体正常器官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目前治疗难度较大的恶性肿瘤,介入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地使药物作用在病变部位,从而减少药物对身体和其他器官带来的损害。
目前,在马晓欧的带领下,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先后开展了经动脉肿瘤血管介入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超早期溶栓治疗、良性病变的介入治疗等30多项介入治疗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开展,造福了鹤城患者,代表着齐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介入的整体实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高超医术救回多条生命
现在,介入治疗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各类肌瘤等诸多疾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凭借高超医术,马晓欧也一次次用介入疗法挽救了患者生命。
食道等一些器官就如同人体内的 “管道”,就像自来水管会出现漏水、堵塞现象一样,人体内的“管道”也难免出现故障。而介入治疗就像是管道维修工程,可清除“管道”内障碍,可以扩张狭窄的“管道”,也可以在“管道”中放置金属支架建立“人工通道”,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2008年,甘南县82岁的蔡大爷开始感到吞咽困难,家人赶忙带他到医院检查,结果蔡大爷被诊断为食道癌晚期。由于无法进食,蔡大爷整个人日渐消瘦。为了让蔡大爷得到更好的治疗,家人带着蔡大爷来到了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了解了蔡大爷的病情后,马晓欧他决定在蔡大爷的食道内放入支架,以缓解食道梗阻,让蔡大爷能够正常喝水、吃饭。手术进行了不到一个小时,整个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手术后,梗阻的食道被“打通”了,蔡大爷又可以正常进食了。从被确诊食道癌到前不久去世,介入治疗让蔡大爷多活了5年,5年中他吃饭、喝水丝毫不受影响。介入治疗不仅延长了他的生命长度,还提高了他的生命质量。
急性脑梗塞是一种致残、致死率极高的疾病,抢救不及时或处理不得当就会有瘫痪甚至是生命危险。特别是基底动脉梗塞,致残率及致死率90%以上。而对于脑梗塞患者,如果在发病6小时之内,采取介入治疗定位并进行药物溶栓,就可以大大降低瘫痪和死亡的发生率。2012年11月,
在急诊中,脏器出血是最常见也是最危险的症状。急性出血往往由于病情危重、在短时间内难以确定出血部位而令内、外科医生无法有效处置。而介入治疗则可明确地检查到出血部位,使用动脉栓塞治疗后,能达到立即止血的效果。2013年3月,肝癌患者
如是种种的病例不胜枚举,从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成立以来,马晓欧把介入治疗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从病魔手里抢回一条条垂危的生命。
无私奉献换来患者健康
在医学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介入科医生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换取病人的生命。”介入手术需要借助X光照射显像,射线从不同角度发射出来,这也使得手术中的医生全程暴露在X射线的照射范围内。患者做一次手术受到的辐射量并不会对身体产生什么影响,而一名工作在介入放射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则需要常年面对X射线照射。有时,一台手术下来他们所受到的射线就相当于普通放射科医生一年的量。
马晓欧1989年从牡丹江医学院毕业后,一直在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从事影像诊断工作。直到医院开辟了介入放射科,马晓欧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到介入放射科工作。对于这种异于常人的选择,马晓欧解释说,一方面是因为这项工作技术挑战性高,而他又是一个喜欢动手和挑战的人;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科室能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临床患者,他觉得能够为更多患者治病才算是真正实现医者价值。“对身体来讲,介入放射科的工作不是一个好选择,但既然喜欢这个工作,就要接受它的缺点。”谈及当年的选择,马晓欧没有丝毫后悔。
为了减少辐射,每次手术医生们都要穿着厚重的铅衣,即使是在温度高达三十多度的夏天。这些铅衣轻则十几斤,重则二三十斤,穿着他们站上一会儿都会大汗淋漓,更不用说还要进行手术。接受记者采访时,马晓欧刚从手术台上下来,脱下铅衣,身上的手术服已经湿透了。“手术室里有空调,但从患者的角度考虑,我们一般不会把空调开得太冷,太冷了怕患者受不了。”马晓欧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说。
随着马晓欧在介入治疗方面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慕名来求医的患者越来越多的,介入放射科每年的手术量都在200例左右。铅衣可以挡住仪器发出的射线,保护医生的胸腹等部位,但是头部、小腿、手等部位并不能遮挡住。而在面对每一台复杂的介入手术时,马晓欧心里想的只有患者的安危,只有介入操作每个严密的步骤。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就暴露在放射线下,每时每刻都有放射损伤产生,他始终把手术质量摆在首位,把患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摆在首位。“射线的伤害不可避免,但能够亲手为患者治病,让我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马晓欧如是说。
(摘自鹤城晚报周末版——北国周末2013年7月26日第30期(总第9537期) 记者 张颖 文 特约记者 张志伟 摄)
介入放射科主任 主任医师 副教授 马晓欧
马晓欧与科室人员探讨病例
马晓欧主任与科内医生进行介入治疗
介入放射科全体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