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报道

守护生命最后的防线

时间:2013-08-05编发部门:宣传科稿件提供:浏览:620

——访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东海
 

在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外科楼三楼,安静的病房显得有些神秘,常常紧闭的大门不动声色地将世界一分为二:里边是对生存充满渴望并在生死线上挣扎的患者,外边是对死亡充满恐惧并在焦灼等待的家属。生与死的较量常常会在这里上演,这里逆转着绝望与希望,也交织着喜悦和悲伤,这里就是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医师张东海工作的地方——ICU,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重症监护病房。
 

有人说,ICU是高端医疗设备的聚集地;也有人说,ICU是生死一线的交换站。但对张东海来说,ICU更像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他和科室所有的医护人员一起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搏斗,守护着患者生命的最后防线,哪怕只有一分希望,他们也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先进设备提供生命支持
 

对于自己的日常工作,张东海谦虚而又轻描淡写地说:“我们的工作没有什么,就相当于一个后勤保障部门,跟各科室相互合作,为患者提供生命支持。”实际上,ICU拥有强有力的仪器装备和人员配备,代表着医院的最高综合抢救能力和护理水平。
 

重症监护救治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技术水平,作为危重症医学的临床基地,ICU在医院危重病人救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现代化医院的标志。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7月,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应运而生,占地300多平方米重症监护病房拥有国内一流的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心电仪、血气分析机、血液净化设备、ICU专用吊塔式设备等医疗设备……所有这些仪器设备都是用来挽留生命,每一次抢救护理都只为让垂危的生命得以新生。

ICU是集内外妇儿危重症疾病于一体的综合性危重症疾病加强医疗单元,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抢救病人的生命,降低病死率和提高抢救成功率、治愈率。成立伊始,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就承载了莫大的期望与压力,这期望与压力来自于患者和家属。住进ICU的患者通常是两种结果:一种是病情稳定可以转到普通病房实现康复,另一种则是在医生们做了最后的努力后离开人世。而面对后一种结果,许多家属往往接受不了现实,有的家属甚至认为早上人还好好的,送进ICU就不行了。实际上,如果没有ICU,很多病人连最后抢救治疗的机会都没有,ICU的存在就是为了给患者提供存活时间,创造手术机会、治疗机会。附属二院每年接收一百多名重症患者,有73%75%通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转危为安,可以回到临床科室继续治疗。
 

过硬团队保障抢救效果
 

危重病人抢救在任何一家医院都可以进行。但是,重症监护病房里的病人病情严重,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他们不仅需要日夜不间断的看护照料,更需要业务素质、心理素质都过硬的医护人员提供高水准的医疗服务。因为有一批先进尖端的医疗设备、一个素质过硬的医疗护理团队、一套科学有效的抢救治疗方案,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ICU抢救的效率和效果都有了保障。
 

ICU集中了临床各科的危重病人,如内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的病人、外科的大手术后的病人等。因此,对ICU医护人员的技术要求显然需要多学科综合知识的有机融合。为了提升业务水平,张东海先后到解放军总医院、哈医大一院、二院进修学习急诊急救及ICU技术。他擅长心脑血管疾病(心律失常、高血压危象、AMI、难治性心衰、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心源性晕厥、颅内高压、颅内出血、癫痫持续状态、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症、颅内感染等)的诊治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的机械通气治疗,熟练掌握ICU常用急救和监护技术、肠内外营养、镇静镇痛、休克、创伤、MODSDIC、中毒等的救治,以及心血管、呼吸、胃肠、内分泌、神经系统危重症及外科常见危重症、器官移植等的加强医疗和监护技术。在他的带领下,该院重症医学科在我市危重病治疗领域名列前茅,他们用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科学有效的治疗,一次次让徘徊在死亡线上的病人转危为安。
 

今年过年时,甘南一位70多岁的患者进行肠梗阻手术后,出现了意识不清的状况,当地医院怀疑患者是脑干梗死,紧急把患者转到了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ICU。张东海经过检查后,排除了患者脑干梗死的可能,确诊患者为术后肺不张。当时,患者血氧含量低,呼吸困难,情况十分危急,张东海立刻安排给患者上呼吸机辅助呼吸。经过ICU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没有几天的时间,患者个性生命体征恢复了平稳,转到普外科病房。
 

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ICU就是这样一个比手术室更神奇的地方,进入这里的病人都是危重病人,可经过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ICU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多数人少则几天多则十天半月就能转入普通病房,然后康复出院。
 

贴心服务呵护每位患者
 

每天直面生死是ICU的工作常态。刚开始到ICU工作,看着垂死的病人经过自己的抢救起死回生,张东海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然而久而久之,常态化的抢救工作将这种成就感淹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压力。与其他科室相比,ICU的病人病情重,医生压力更大,神经时刻都要绷紧。
 

ICU医护人员最不习惯的就是死亡。”张东海说。经常面对死亡,没有让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ICU的医护人员对生命变得越来越淡漠,相反却让他们感觉到生命的脆弱,也因此对生命对患者更加重视。进入ICU病人的生命大都到了垂危的时候,他们比普通的患者更难受,也更需要呵护,ICU医生的责任不光是救死扶伤,更要付出最大努力去呵护生命。所以,面对每一个住进ICU的病人,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ICU的医护人员都是带着感情在工作,有时他们甚至比患者家属更贴心,更希望病人能活下去。
 

农村患者小王无意中被砖头砸坏了脚,并有血流了出来。当时小王并没太在意,随便用水冲洗了一下,没进行预防破伤风治疗。几天后,小王出现全身抽搐的症状,家人赶紧把他送到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经过诊断,他患上了严重的破伤风,需要进ICU治疗。破伤风死亡率非常高,重型破伤风死亡率超过70%,即使轻型的死亡率在20%30%。听说小王得的是破伤风,而且需要进ICU,家里人有些为难了,在他们的想法里,住进ICU不仅性命难保,而且费用很高,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几天的住院费可能就是一个难以承担的天文数字。了解到患者家庭困难后,张东海在设计治疗方案时,将治疗成本最低化,能用国产药物的坚决不用进口药物,能用普通药物的坚决不用特种药物。经过近十多天的治疗护理,小王的病情趋于稳定,转到普通病房继续观察治疗。小王出院后,专程为张东海送来了锦旗表示感谢。
 

“其实我们做的很简单,就是尽力让患者活着。”张东海一直这样说。可是,就是因为他们的尽力,因为他们让患者活着,才为患者争取到了更多健康的机会。守着生命的最后一道屏障,张东海和齐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ICU的医护人员凭借认真负责,帮众多危重赢得了与死神的“拉锯战”。
 

摘自鹤城晚报周末版——北国周末201382日第31期(总第9565期) 记者 张颖  文 特约记者 张志伟 摄)



重症医学科主任 张东海



 张东海主任带领科室人员查房



ICU全体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