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15
-
08-15
-
06-18
-
04-24
-
11-08
-
11-07
56岁的车先生,大约在7年前出现左髋关节疼痛,当时诊断为左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迟迟未进行正规手术等治疗,只能口服镇痛类药物缓解症状,但左髋疼痛逐渐加重,左下肢与右下肢对比缩短已超过5cm,左髋关节活动受限明显,基本不能下床行走,十分影响生活,患者及家人都感到生活仿佛蒙上了一层阴影,整日愁眉不展。近年来病人家庭经济条件有所好转,为改善生活质量,寻求手术治疗,经家人及朋友多处打听,来到我院找到骨外科二病区李晓光主任进行规范治疗。
入院后,李晓光主任带领骨外科二病区团队认真分析患者病情,拟行左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但病人左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年之久,股骨头塌陷严重,左髋关节骨性关节炎髋臼破坏非常严重,部分髋臼骨质缺损,左髋关节活动度极差,手术难度巨大。考虑到病人既往还有脑梗死病史,入院前仍在口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抗凝治疗,需要停用抗凝药物一周,患者平时就患有高血压,血压控制不稳定,所以无法立即进行手术,需要先调理血压,待血压平稳,停用抗凝药物一周以上后再行手术治疗。患者按照医嘱每日口服降压药,骨外科二病区护理团队每天早上都按时给患者测量血压,然后报告给医生,平稳控制血压。除此之外,护士也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给患者鼓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等。
经过医护团队一周的悉心治疗和护理,在做好了充分的术前准备后,3月20日李晓光主任带领骨外科二病区团队完美地完成了这例复杂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用时短,术后患者状态很好,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术后双下肢等长,遵医嘱很快开始了康复训练,术后第一日嘱病人行下肢股四头肌自主收缩及踝泵练习,术后第三日辅助病人行左髋关节伸屈活动练习,术后第七日已经能使用助步器进行短距离行走,术后第十一日,不用辅助器具已能独立行走。患者和家属对骨外科二病区医护团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不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对医生和护士也赞不觉口,对治疗结果更是十分满意,现已康复出院。
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暖心的问候,在平常人眼里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患者来说却是莫大的安慰!“厚德精术,存诚博爱”,骨外科二病区医护团队始终牢记院训,本着对每一位病人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用精湛的医术服务好每位患者!

术前(上)术后X线检查对比

术后恢复
57岁的李女士,因患有家族遗传重症肌无力,平时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4月14日李女士又不慎摔伤致使左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在其他医院就诊后诊断为左侧股骨颈骨折(头下型),因患者有肌无力病史,手术风险大,难度高,建议李女士进行保守治疗。但是头下型股骨颈骨折后极可能出现股骨头坏死及骨折不愈合,并且保守治疗需要长期卧床,会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坠积性肺炎、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危及生命,李女士在家属的陪同下慕名来到骨外科二病区找到李晓光主任。
为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李主任建议病人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但是病人有肌无力病史,关节置换术后人工关节脱位的风险较大,综合评估病人的病情后,李晓光主任带领骨外科二病区团队选择行左侧股骨经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对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问题,进行了周密的术前讨论,制定了缜密的手术方案。经过骨外科二病区医护团队的努力下,术后第3天,李女士下床借助助行器已经可以自行行走。避免了保守治疗会出现的股骨头坏死,骨折不愈合,以及长期卧床的并发症,同时还可以降低术后关节脱位的风险,效果良好。
骨外科二病区已熟练开展多例髋关节置换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术后均取得良好效果,极大成度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供稿、摄像:骨外科二病区 邹德勋 编辑:宣传科 张宁)

术前(上)术后X线检查对比
【专家简介】

李晓光:骨科二病区主任 骨科专业基地主任 主任医师 教授
1987年毕业于佳木斯医学院,现任骨外科二病区主任,骨科专业基地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兼任黑龙江省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市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人工关节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小儿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手显微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多次去北京、上海、南京学习进修骨外科专业手术、椎间孔镜及关节镜等微创手术。获省科技进步奖三项、新技术奖10余项,在国家级、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
擅长全髋关节置换术、颈脊髓损伤和颈椎病的前后路手术、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固定术、各部位骨折的固定治疗、关节镜微创治疗膝关节等各种疾病、椎间孔镜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症、骨肿瘤瘤段切除保肢术及骨科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对骨质疏松、骨性关节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