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医院新闻

【庆祝建院50周年—诊疗动态】全市首例!齐医附属二院成功实施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球囊扩张成形术

时间:2022-10-17编发部门:宣传科稿件提供:附属第二医院浏览:139

近日,齐医附属二院心血管内科三病区肺血管病介入治疗团队在吴晓杰主任带领下,成功为一名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实施了肺动脉球囊成形手术(BPA),该手术的成功实施,填补了我市此项技术的空白,标志着齐医附属二院在肺血管病诊治方面掀开了崭新篇章。

团结向上的心血管内科三病区

家住甘南县的于大娘患有冠心病、慢阻肺病史多年,近一个月患者活动后胸闷、憋气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入院后各项检查提示患者右心明显增大、肺动脉压力升高,结合病史及相关检查,考虑为慢阻肺合并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建议行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造影,必要时行BPA治疗。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是一类肺动脉梗阻性疾病,是肺动脉高压的第4种类型,其主要因为肺动脉血栓机化、肺血管重构、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而引起肺动脉压力进行性升高,最终导致右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疲劳、胸痛、运动能力下降、体重减轻、水肿、虚弱、晕厥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病治疗方法有限,主要包括肺动脉内膜剥脱术(PEA)、靶向药物治疗和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

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制定了缜密的治疗计划,医疗团队首先为患者行右心导管检查,检查提示,患者肺动脉平均压40mmhg,肺毛细血管楔压13mmhg;在完善患者肺动脉造影检查过程中,提示肺动脉A1段血管开口狭窄90%,远端接近闭塞,与家属沟通后,给予BPA治疗,治疗后测量肺动脉平均压35mmhg,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喘憋不适明显改善。

术前术后对比图

【科普之窗】

肺动脉高压普遍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实际并非如此,随着人们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水平提升,以及心脏彩超的普查率增加,肺动脉高压的检出率大幅增加。尽管如此,在肺动脉高压诊治领域,我们仍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1.病因复杂,机制不清;2.漏诊率较高;3.治疗方案不统一;4.病死率较高,预后差。近几年,右心导管检查术广泛开展,作为确诊肺动脉高压的金标准,该技术已十分成熟。虽为一项有创性检查,但却是对肺动脉高压的诊断、病情的评估、治疗后的评价不可或缺的。该检查能准确的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有助于指导正确治疗,有助于鉴別肺动脉高压的原因,因而也越来越被广大患者接受。

BPA是一种创伤小、适应症更为宽泛的介入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扩张狭窄或闭塞的肺动脉,改善肺动脉的血流灌注,降低肺动脉压力,从而改善右心功能。相比较于CTEPH的肺动脉内膜剥脱术(PEA)和药物治疗,BPA有着独特的优势。PEA手术创伤大、手术难度高; CTEPH的药物选择目前较为明确的仅有利奥西呱,但该药物费用较高,在国人中效果有待观察。(供稿:心血管内科三病区 于淼 编辑:宣传科 李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