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15
-
08-15
-
06-18
-
04-24
-
05-24
-
05-24
人物小传:
李纪,2008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医学院,现任齐医附属二院急诊科负责人。从事急诊工作15年,先后在齐齐哈尔市和平医院、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工作,曾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A区进修学习,并获得优秀进修医师奖,是我市第一批将血液净化引入并应用于临床治疗急性中毒、急性胆红素升高、急性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医生之一,能独立完成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持续床旁血液净化等高级治疗手段,擅长各种急危重症的个体化综合治疗。
急诊科负责人李纪
在意外中身受重伤、食物中毒导致器官衰竭、突发心梗脑梗生命垂危、因脑出血而命若悬丝……这些,都是齐医附属二院急诊科负责人李纪随时需要面对的患者。没有提前告知,只有快速接手、快速诊断、快速决断。医护人员穿梭在患者与家属之间,他们在抢救生命的路上不停地“奔跑”。
“在这里,时间是生命,技术是保障,急救是责任,爱心是根本。每一分钟都关系着患者的生命,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生死时速’。急诊科不仅仅是一个与生命竞速的地方,更是一个磨砺和成长的地方。”李纪深有感触地说。
做守护生命“急先锋”
谈起自己的从医路,李纪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了几十年前……
“我从小患上过敏性哮喘,当时医学没那么发达,也不知是什么病,就记得我每次感到呼吸困难的时候,我的父母就带我到医院,医生给我吸入点药物,一会症状就消失了,那个时候我就感觉医生好厉害、好伟大,从那时起我就在心里埋下了学医的种子,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
2008年,李纪从齐齐哈尔医学院毕业后,如愿成为一名急诊科医生。从踏上医学这条道路的那一刻起,他就告诫自己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
医学的奥妙,对于李纪来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为了让自己从容迅速地处理急救过程中的突发情况,李纪白天奔走于病房,了解每位患者病情的变化,晚上回家翻阅相关资料,继续学习,他明白只有不断更新医学知识,才能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好医生。当他第一次独立抢救了一位心脏骤停患者的时候,患者家属激动的场景,和自己内心的职业成就感,他至今记忆犹新。
保持着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习惯的他,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2013年,为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李纪主动提出前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重症医学科进修学习,受益匪浅,尤其在血液净化的临床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当时比较先进、高级的治疗手段方面收获颇多,进修回来之后成为我市第一批将血液净化应用于临床的医生之一,治愈了很多因各种中毒而生命垂危的病人。
争分夺秒挽救生命
从医16年来,李纪一直在急诊一线工作。李纪说:“时刻准备着、随叫随到,这就是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常态。”
作为医院的“前沿阵地”,急诊科是医院里各种急、危、重症患者最为集中的地方、是急诊患者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抢救任务重、风险高、压力大。
急诊科负责人李纪为患者听诊
曾经有一位老年患者,在公园晨练后感觉胸闷,本打算去医院看看,可刚走到医院大厅就突然倒地。大厅服务台同事发现后立即拨打急诊科电话,当时正好李纪值班,赶到现场时,发现老人已处于心脏停搏状态,立即给予徒手胸外按压及口对口人工呼吸,并迅速转送至急诊抢救室,在抢救室又采取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等高级抢救措施,又亲自将患者送至重症医学科,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后续采取了心脏支架治疗。经过治疗,老人顺利康复出院,并且给李纪送上了锦旗。事后,李纪才知道老人是单位同事的老父亲,此后,李纪与单位同事及其老父亲成为了好朋友,老人家总念叨“我的命是李纪从阎王爷手中抢过来的。”
李纪说:“在急诊科医护人员眼中,时间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凭着对“生命至上”的执着,他们分秒必争,与“病魔”和“死神”竞速,挽救患者于危难之中。
医者如兵来之能战
如果说医院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那么急诊科无疑就是战场上最前沿的阵地。
“急诊科不像其他专科,患者是以症状就诊,而不是以确定的疾病来就诊。比如说,昏迷可能是由中风、中毒、呼吸衰竭、低血糖等多种原因引起,急诊科医生首先要能快速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抢救患者生命,同时又要快速明确病因,根据病情实施针对性治疗。”李纪一语道破了急诊科的复杂性、挑战性。在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抢救过程中,“快准狠”作出判断,是每个急诊科医生必备的素质。
而李纪对自己的要求更高——医者如兵,来之能战!
有一次,一位老年女患者从市场买菜回到家楼下时突然倒地,不能说话,手脚也不能活动,其女儿慌忙中拨打120送到医院,当时急诊值班的李纪第一时间判断出是脑血管意外。“开通绿色通道,立即完善头部CT检查明确出血还是梗死”李纪只向患者女儿说了这么一句话,就亲自带着担架队和急诊护士陪患者去做头部CT,“没看见出血,从发病到现在多久?”这是李纪问的第二句话,患者女儿告诉李纪不到30分钟,“需要溶栓”这是第三句话。
随后,李纪拨打电话通知神经科医生,之后下医嘱让急诊护士采血,去急诊药局取药,从患者发病到开始溶栓治疗,不到一个小时,当第一瓶药点下去之后,老人家能说话了,胳膊也能动了,经过两周的系统治疗,老人基本没留下后遗症,可以正常活动了。由于当时情况紧急,患者女儿始终不知道这位急诊科医生的名字,但是她记住了一个特征:这位急诊科医生用左手写字。凭着这个特征,她找到了李纪,送上了锦旗,表达感激之情!
“急诊科承载着生命的希望。”李纪告诉记者,“16年在急诊科工作的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人生,也让我收获了职业成就感。我非常热爱和珍惜我的职业,我会继续争分夺秒,不忘初心,为生命接力而奔跑。”(撰稿:记者 陈猛 摄像、责编:宣传科 李征 一审:黄莹 二审:高秀文 三审:武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