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15
-
08-15
-
06-18
-
04-24
-
08-13
-
08-13
当身边出现HIV感染者时,许多人会本能地感到恐惧,甚至刻意疏远。这种恐惧往往源于对病毒传播途径的误解。事实上,HIV的传播路径远比想象中狭窄,科学认知不仅能保护自己,也能让感染者感受到社会的善意。以下五大真相,将帮助我们厘清哪些行为是安全的,哪些担忧其实毫无必要。
真相一:日常接触不会传播HIV
许多人担心与感染者共用餐具、握手、拥抱,甚至共用办公桌会感染病毒。但实际上,HIV病毒无法通过完整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唾液、汗液、尿液等体液中的病毒含量极低,远不足以引发感染。
真相二:公共设施和公共场所无风险
在健身房、游泳池、公共厕所等场所,许多人会因担心感染HIV而过度焦虑。比如,有人不敢使用公共马桶,甚至用纸巾垫着坐;有人游泳后反复冲洗身体,生怕接触病毒。然而,HIV病毒在体外环境中极其脆弱,干燥、高温或含氯消毒剂都能迅速使其失活。公共设施上的病毒即使存在,也早已失去活性,无法感染人体。
真相三:母婴传播可被有效阻断
许多HIV阳性母亲担心将病毒传给孩子,甚至因此放弃生育。但实际上,通过规范的母婴阻断措施,感染风险可降至极低水平。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可抑制病毒复制,减少宫内感染;分娩时选择剖宫产可降低产道传播风险;产后避免母乳喂养,改用人工喂养,可彻底阻断母婴传播链。
真相四:职业暴露后及时干预可避免感染
医护人员、警察等职业人群在工作中可能接触感染者血液,许多人因此感到恐慌。但实际上,暴露后预防(PEP)措施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若不慎接触感染者血液,需在72小时内启动PEP方案,连续28天服用阻断药物。这一措施的成功率极高,但需强调“时间就是生命”——越早用药,阻断效果越好。
真相五:治疗达标者无传染性
许多人对HIV感染者存在偏见,认为他们随时可能传播病毒。但实际上,当感染者通过抗病毒治疗使血液中病毒载量持续低于检测下限时,其性传播风险可降至零。这一结论基于大量临床研究,例如“U=U”(检测不到=不传染)运动已获得全球卫生机构认可。这意味着,感染者通过规范治疗,不仅能保护自身健康,也能避免传染他人。
暴露后阻断:72小时黄金窗口期
若发生高危行为(如无保护性行为、职业暴露等),72小时内服用暴露后预防用药(PEP)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阻断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在病毒扩散前将其控制在初始感染细胞内。研究表明:24小时内服用,阻断成功率接近100%;36小时内服用,成功率仍高达95%;72小时内服用,成功率约80%。
阻断药需连续服用28天,期间可能出现恶心、头痛等轻微副作用,但严重不良反应罕见。需强调的是,阻断药并非“后悔药”,其效果与服药时间密切相关,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预防HIV的核心在于切断三大传播途径:避免无保护性行为、不共用针具、孕期规范治疗。对于高风险人群,暴露前预防(PrEP)药物可提供额外保护,但需配合定期检测。同时,消除对感染者的歧视至关重要——他们同样享有正常生活、工作和组建家庭的权利。(供稿:肛肠外科 周扬 责编:宣传科 高秀文 一审:周扬 二审:高秀文 三审:刘波)